1.国内油价调整参照什么

2.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

3.关于黄河大合唱,大家来帮我查资料拜托了!!!1

国内油价调整参照什么

19年国内油价_一九年最新油价调整消息

近日,小编经常收到小伙伴们关于“国内油价调整参照什么”的相关留言,现在为大家讲解。

在我国的石油价格,是按照国际石油价格涨跌幅度,每十个工作日内展开一次调整;

1、当国际石油价格在四十美金/桶-一百三十美金/桶区间波动的那时候,在我国油价机制正常的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但如果成品油调价幅度小于四十元/吨,不作调整;

2、当国际石油价格高过一百三十美金/桶,中国油价也到达最高限价,不会再上涨;当国际石油价格小于四十美金/桶,中国油价也到达最低标准受限价格,不会再下调。

亚洲地区,我们的邻居韩国石油价格是较高的,在前述的排行榜中排到了四十四位。这里面原因有二:

一是韩国人均收入高;

二是韩国石油价格中税费占比高达49%。

在我国成品油价格看起来比较贵,是因为我们国家是缺油国,绝大部分原油都是进口的。我们国家原油国际依存度高达70%,所以石油价格受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很大。一名朋友欧凡提及的一组数据信息:二零一九年在我国原油生产量1.91亿吨,进口到达5亿吨。二零一九年,虽说全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但全世界原油市场需求增量中,我国市场贡献了75%。

百万购车补贴

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

2020年是一个特殊年份,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 作战70周年的纪念日期,对此观看了《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之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 观后感 ”,欢迎阅读与借鉴!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一

这一仗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中国***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才形成了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据统计,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式英雄有44名,用身体堵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式烈士有6名,舍身炸毁敌人火力点的董存瑞式烈士有9名,为救朝鲜妇女 儿童 而牺牲的罗盛教式烈士有6名。他们身上展现出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党和人民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铸就的中华民族魂。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出人类战争的奇迹,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十几万英雄儿女长眠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如此巨大的牺牲、如此重大的胜利,得益于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团结对敌,汇聚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_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抗美援朝精神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战到底的气概,彰显了“_思想化”的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精神。

没有这场立国之战,就没有新中国建立以来数十年的和平环境和强势崛起。中国***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华民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凝聚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并没有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志愿军的凯旋归国而结束,它像中国革命的其他精神一样深深地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不仅在对外战争中,而且在国内实践中影响、渗透、凝聚和创造出许多新的精神。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二

荧屏上的画面,网络上的资料,还有那铭刻的石碑——无不让我惊讶!这样一场战役,这样一场国与国之间帮助的战役,伤亡竟有36万余人!来自东方之都的中国血液,铺撒在如今飞速发展、朝鲜的国土上!

惊讶之余,我也为中国自豪着。有多久,看到关于中国的字眼,都会不自觉的微笑;有多久,体味祖国千疮百孔,会泪眼朦胧;有多久,看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伸出救援之手,会心生感触;有多久,每每见到那飘扬在世界还有那宇宙中的红旗而骄傲、自豪?这个数字没有界限,因为我是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履行着作为国人的义务、领略着作为国人的祖国山川美好!

这一刻,有多想赞美祖国——赞美您的博爱:在中国复苏还没有多久时,便站在了正义的角度,去帮助;这一刻,有多想缅怀先烈——正是因为那洒在异乡的红色血液,辉映着故国美好的前程!这一刻,有多想高声说上一句——朝鲜,勿忘·勿忘中国,那个60年前为你们领土而付出的国度!

帮助·勿忘中国,那个为朝鲜崛起而努力的中国

洒在朝鲜土地上的鲜血,留在祖国心中的名字。烈士们用握紧枪的双手,守护着另一方国土。尽管,那土地上没有我们端庄的方块字、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话,但我们仍然为它的兴旺而骄傲,为它的沉寂而不平!因为,60年风霜雪雨,中国与朝鲜从未忘记!

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送打糕的阿妈尼;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那水火两重天里,飘动的、声势的浩荡!那是朝鲜人民对中国的赤诚,那是对英雄的赞歌!

朝鲜,从未忘记。不论是今天的中朝友谊,还是昨日的鲜血遍地。朝鲜,用它的旗帜辉映着东方——中国,生死兄弟!一份用几十万生命构筑的友谊,一篇用朝鲜新纪元换来的历史足迹。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三

见到吴晓岚的时候,她穿着一袭深蓝色的长裙在门口迎接记者。86岁高龄的吴晓岚谦逊而优雅——鼻上架一副细边框眼镜,胸前别一枚小银花胸针,一头长发利落地盘在头顶。这位身材娇小、慈眉善目的老人家,竟是一位14岁就参军的沙场老兵,一位为救治伤员永远冲锋在前的白衣女战士。“很多人都问我,当年那么小就做了战地卫生员,怕不怕?”吴晓岚声音不高,话语却掷地有声,“我说我不怕!战士们在前方不顾性命地流血拼杀都不怕,我们怎么能只顾自己、畏缩不前?”吴晓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回答。两次集体二等功、三次个人三等功、四次集体三等功……军装上缀满左襟的勋章,就是吴晓岚用青春谱写的最美白衣战歌。一夜手术帐篷外堆起截肢

1950年10月,年仅16岁的吴晓岚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13兵站医院担任护士,开始了抗美援朝的艰苦作战。

“最受不了的就是敌机的轰炸,叫你根本抬不起头。”当时,吴晓岚所在的医院就驻扎在紧挨前线的山坡上。“飞机贴着山坡飞过来,掀起的风都能把帽子刮掉,你甚至能看清飞行员的样子。我们只能在天黑后才能转移伤员,白天汽车根本没法开,一露头就容易挨炸。”

大部分的危重伤员都是被炸伤的。前线医疗条件有限,救治任务以保住性命为先。经常是一夜手术做完,帐篷外就堆积了大量被截下的断臂残肢。

“那会儿说是医院,其实都并没有医院的实体形式了。”山坡上也没有房子,全炸没了,吴晓岚他们只能在树底下、草窠里扒拉,找出相对平整的地方安置伤员,再拽一拽边上的草,把伤员们隐蔽起来。

伤员中,一个17岁的上海籍小战士令吴晓岚印象深刻。“他四肢都被炸伤了,全部要截肢,否则命留不住。”小战士的遭遇让在战地见过许多生死的吴晓岚也忍不住流泪。“但他特别坚强,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他哪怕没有了手脚,也还有清晰的头脑,好了之后肯定还能找到用武之处。”

常常跪在冰面上搓洗绷带

当时,医院的绷带用完了,后续的物资又运不上来,吴晓岚就带着班里的小护士到冰河上洗绷带。“冰层特别厚,我们只能在上面凿出一个洞,然后跪在冰面上洗。”跪在寒气逼人的冰面上搓洗绷带,加重了她关节炎的病情,回国后差点没保住双腿。

为了避免白天做饭冒烟被敌机发现,吴晓岚他们当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天不亮时一顿,晚上天黑之后一顿。但伤员多,医护人员少,很多时候吴晓岚连这两顿也顾不上吃。有段时间,医院甚至断了粮,物资运不上来,吴晓岚他们只能去玉米地里捡点掉落的玉米粒回来做着吃。

“我印象最深的是1951年 春节 前后,国内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我那会儿真是盼得不得了,结果粮食车在半道上被炸了。后来食堂还是给大家做了简易版的甩袖汤,也是没等吃上呢,锅就给炸漏了。”

敌机扫射下往返防空洞取药

因为敌机持续轰炸我方的运输线,药品送不上来,卫生员们甚至在为伤员换药时,只能用“汽油棉球”进行消毒。

“伤员漫山遍岭,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随身携带一瓶汽油棉球和两把镊子,好随时为伤员换药处置。”经常是一次巡视下来,就要好几个小时。有的伤员前一次巡视时还好好的,下一次巡视时就出现了典型的破伤风症状。

“他们只能从牙缝里挤出模糊不清的声音,但我能听出来,他们在跟我说,‘吴班长,救救我’。”战士强烈的求生意志让吴晓岚心疼不已,她每次都坚定地回答,“你放心,我马上去取药。”

伤员所在处距离放药品、器材的防空洞仅两百多米,可白天取药却是一段“漫长”历程,需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敌机在空中不停轰炸扫射,吴晓岚只能抓住间隙,一有机会就马上冲刺。有时好不容易取到药品,又在往回跑的路上遭遇敌机俯冲,一个跟头栽下去,药品就全废了,只能返回再取。

每一天,吴晓岚都在这样的艰险中不断往复着。她的身材几乎是班里最娇小的,却像是蕴藏着总也用不完的无穷力量。“我们就是伤员的保护神啊,你必须逼自己坚强。”

人物简介

吴晓岚,1934年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县黑石镇。194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护士、护士班长,荣获集体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四次,获得华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谐社会建设荣誉勋章等奖章。1982年因病提前离休,离休前系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医师。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四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了很多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罗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

罗盛教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少年顶出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那位少年抢救上岸。他却因力气耗尽,无力浮出水面,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证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深。

《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五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每一天都在发生,小到同学之间的分歧,邻居间的争吵;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朝鲜爆发的战争,主角就是中国和美国。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能够穿着单衣,在 大雪 地中埋伏数天,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能够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将手榴弹顶进敌人的__口;能够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正因为他们,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

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 范文 参考网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我们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是啊,谁喜欢战争?其实在朝鲜战争中,谁也没有获胜,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无数人留下伤疤,谁都不想要战争,但战争却一定要发生。

长大以后,我一要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才能有美好的人间。到现在为止,叙利亚问题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军队,还在世界各地“捣乱”,各种核武器还在秘密研发,来往的船只还在忍受海盗的劫持。虽然战争的利益像一座金山,但不要忘记,金山是无数人的生命堆积成的,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生命越多,金山才会越高。我们更不要忘记五星红旗就是无数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不要让它,让中国在染上鲜血。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这是七十亿地球人共同的心愿!

2020年观看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2020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5篇

★ 2020年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有感范文

★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5篇

★ 《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篇

★ 《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作文5篇

★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作文最新5篇

★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5篇

★ 2020年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5篇

★ 《英雄儿女》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观后感作文5篇

★ 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作文五篇

关于黄河大合唱,大家来帮我查资料拜托了!!!1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黄河大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第二乐章:黄河颂

(朗诵词)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朗诵词)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歌词)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

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

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

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

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

凉气逼来,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

震荡着,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爷了地壳,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啊,黄河!

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

发起怒来,

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

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

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

扶老携幼,

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

死亡线上!

如今

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

在亚洲的原野,

伸张着的毒焰;

于是饥饿和死亡,

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

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

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

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

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

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

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

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

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

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

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啊,黄河!

你可曾听见

在你的身旁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你可曾看见

祖国的铁军

在敌人后方

布成了地网天罗?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不让敌人渡过!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啊,黄河!

你奔流着,

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

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

(朗诵词)是的,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

我们艰苦奋斗,

一天天地接近胜利.

但是,

敌人一天不消灭,

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

不信,你听听

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歌词)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

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

筑堤防,

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

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烧杀,

一片凄凉,(凄凉)

扶老携幼,

四处逃亡,(逃亡)

丢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但是,

我们难道永远逃亡?

你听听吧,

这是黄河边上

两个老乡的对唱.

(歌词)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

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击!

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第六乐章:黄河怨

(朗诵词) 朋友!

我们要打回老家去!

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

谁没有妻子儿女,

谁能忍受敌人的欺凌?

亲爱的同胞们!

你听听

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歌词) 风啊,

你不要叫喊!

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

我在你面前

哭诉我的仇和冤.

命啊,

这样苦!

生活啊,

这样难!

鬼子啊,

你这样没心肝!

宝贝啊,

你死得这样惨!

我和你无仇又无冤,

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

狂风啊,

你不要叫喊!

乌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的水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

我要投在你的怀中,

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

丈夫啊,

在天边!

地下啊,

再团圆!

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朗诵词)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歌词)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朗诵词) 听啊:

珠江在怒吼!

扬子江在怒吼!

啊!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歌词) 怒吼吧,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啊----!

五千年的民族,

苦难真不少!

铁蹄下的民众,

苦痛受不了!

(重复)

受不了……!

但是,

新中国已经破晓;

四万万五千万民众

已经团结起来,

誓死同把国土保!

你听,你听,你听:

松花江在呼号;

黑龙江在呼号;

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

扬子江上

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词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党员。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会政治部第三厅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主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

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