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通货膨胀

2.中国油价限制区间

3.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和消费特点

4.由特斯拉展开,新能源电池的前景和机会

5.股票成交量放大意味着什么

中国通货膨胀

2007年石油价格区间_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

现在的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中国最为WTO的一员自然不能避免。现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全球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这里的因素很复杂,刚刚经历过08年的金融危机,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总体正处于震荡上升的阶段。因此原材料价格微涨是合理的。但是其中热钱游资的炒作例如在低价位恶意囤积石油导致石油供不应求。而石油的价格一旦飙升,差价会由中国每一个行业来分摊。例如,运费的上涨等等。于是成本就会抬升,这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央行加息其实只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中的一种——需求性通货膨胀。换句话来说是由于国内或者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从而真正达到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防止经济过热从而采取的措施。其作用在于抑制借贷数量(由于贷款利息上升,理论上来说较少人会继续或者重新贷款。)和吸引存款金额(加息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刺激更多人参与存款,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从而减少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但是,现在的通胀不是需求性,而是价格上涨因素。而像石油,铁矿石,食品之类的商品价格上涨是不会大量降低需求量。举个例子,93号汽油即便是涨到10元每升,人们还是会开车。大米价格即便是20元每公斤,人们总归还会买。也就是说,由于价格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是无法利用加息来解决的。这种解决手法无疑是不治本的。

当然,我国的国情是国内房地产热钱依旧火热。央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热钱带来一定降温作用,理论上从另一方面减缓了通货膨胀。但是我们都知道,仅凭加息是不可能解决十三亿人的通胀问题。在每一个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时间里,通胀都会是每个国家首脑的难题。也就是这关键的几年里就可以基本定格了未来经济周期的起落。只要通胀能温顺,控制在3~4%之间,那么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通胀率过高,特别在中国。是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等等的问题。

中国油价限制区间

中国油价限制区间在零售环节92号汽油也回到7元的区间,以油箱容量在50L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多花9元。

成品油定价机制,即成品油定价的过程方式、法则方案。成品油定价机制在经历多次改革后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于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个机制实现了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此举有助于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逐步跟国际油价接轨。

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自2018年11月30日24时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540元和520元。?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中国职能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

而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政府指导价格上下浮动降,折成额度取整确定。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

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2008年底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目的在于理顺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形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定价机制。

根据新的价格形成办法,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以使成品油价格能够更真实,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公平竞争。

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发布,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为节约社会成本,当汽,柴油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根据进口原油结构及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变化,相应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后,价格其实是有降有涨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机关要逐步完善有关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主体也要逐步适应价格上下波动的经常性情况。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本次成品油调价前20天,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种原油价格平均价比前期调价基准价大约提高了5%以上。所以,这次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已经超过了20天,发展改革委经过观察和研究,决定上调油价。

据了解,在此机制下,成品油经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最高批发价格或最高供应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或由供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对于一些加油站进行的降价促销,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国家是支持合法的市场竞争的。

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和消费特点

2.2.1.1 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生产

(1)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根据BP(2008)统计数据(若未做专门说明,本节数据均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20多年间,世界石油资源可采储量呈上升趋势。如图2.1所示,1980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6671亿桶,2007年增加到12739亿桶,27年间增加了6068亿桶,增长了90%;其中1980~1988年增长速度较快,1989~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石油资源储量及增长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图2.1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2 1980~2007年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又有所不同。

图2.2表明,1980~2007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和世界石油资源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在1980~1988年,储量增长较快,1989~2007年,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1980年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3624亿桶,2007年增加到7553亿桶,27年间增加了3929亿桶,可采储量增长了1倍多;且占到全球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量的64%。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东地区的资源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石油资源量的变化。

图2.3表明,中南美和非洲27年间石油探明可采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南美储量从1980年的267亿桶,增加到2007年的1112亿桶,27年间增加了2倍多;非洲从1980年的534亿桶,增加到2007年的1175亿桶,27年间增加了641亿桶。

图2.3 1980~2007年其他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而欧洲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在过去20多年间,其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呈现在波动中增加的趋势。1987年,探明储量达到低点758亿桶,一直持续到1995年;1996年后探明储量明显增加,2002年后达到1414亿桶。

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变化不大,其探明储量从1980年的339亿桶,经过20多年的勘探,到2007年的448亿桶,27年间增加了109亿桶。

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储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从1980年的925亿桶,减少到2007年的683亿桶,27年间探明可采储量减少了242亿桶。

以上是从世界和各地区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绝对量变化和增长速度,来分析石油资源储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石油资源储量和分布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的特点。1988年和1998年是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变化规律的分割点。因此,下面我们主要从1980年、1988年、1998年、2007年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进行比较(图2.4)。

图2.4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其不均衡。世界石油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东地区。198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为6671亿桶,其中中东地区3624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4%,是世界石油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和北美洲,其探明储量约占到世界总储量的15%和14%。亚太地区和中南美石油资源最少,约为339亿桶和267亿桶,仅占世界油气资源的5%和4%。

到了1988年,世界石油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更集中于中东地区,其石油资源储量占到世界总储量的65%。中南美地区的石油资源量比例有所增加,从1980年的4%增加到1988年的7%。而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资源储量比例都有所减少,其中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仅为世界资源量的4%。

1988~1998年10年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变。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石油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占世界比例保持在64%;亚太地区仍然是石油资源储量最贫乏的区域,占世界的比例维持在4%。中南美和非洲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则有所下降。

图2.4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及分布图

1998~2007年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差异和不均衡态势继续保持。中东地区的探明储量7553亿桶,约占世界的61%,依然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第二丰富地区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其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亚太地区石油资源储量依然处于最贫乏的区域,约为408亿桶,仅占世界总量的3%。

(2)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迅速。如图2.5所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从1980年的85.52亿m3,增长到2007年的177.36亿m3,27年间增加了91.84亿m3,增长了107%;其中1980~2000年增长速度较快,2001~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虽然整体上世界各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则又有所不同。

图2.6表明,1980~2007年,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和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在1980~2000年,储量增长较快。2001~2007年,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欧洲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处于持续稳定状态。1980年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24.69亿m3,2007年增加到73.21亿m3,27年间增加了48.52亿m3,探明储量增长了2倍,且占到全球探明储量增长量的52%。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东地区的资源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天然气资源量的增加。

图2.5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6 1980~2007年中东地区、欧洲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2007年底,中东地区和欧洲的资源探明储量高达73.21亿m3和59.41亿m3,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41%和33%。

图2.7表明,中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27年间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南美储量从1980年的2.69亿m3,增加到2007年的7.73亿m3,27年间增加了近2倍;非洲从1980年的5.99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4.58亿m3,27年间增加了8.59亿m3;亚太地区储量从1980年的4.47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4.46亿m3。

而北美洲天然气资源储量可采储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从1980年的9.95亿m3,减少到2007年的7.98亿m3,27年间探明可采储量减少了1.97亿m3。

以上是从世界和各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绝对量变化和增长速度来分析天然气资源储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天然气资源储量和分布在时间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1990年、2000年是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变化规律的分割点。因此,我们主要从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进行比较(图2.8)。

图2.7 1980~2007年其他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8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及分布图

图2.8表明,世界天然气资源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的70%都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198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5.52亿m3,其中中东地区24.69亿m3,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72亿m3,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欧洲在1980年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天然气资源较少,其中北美洲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非洲占7%;而亚太地区和中南美天然气资源最少,约为4.47亿m3和2.69亿m3,仅占世界天然气资源的5%和3%。

1990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增加到128.01亿m3。天然气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和1980年相比,变化不大,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还是维持在世界总储量的70%左右。其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4%。北美洲的天然气资源量比例有所减少,从1980年的12%减少到1990年的7%;亚太地区和中南美的资源储量都有所增加,分别从1980年的3%,5%,增加到1990年的4%,8%。

1990~2000年的10年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虽然天然气资源仍然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且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仍然占到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5%;但两者比例分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1990年的30%,增加到了2000年的37%;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储量比例则从1990年的44%,减少到2000年的38%。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资源量的位置两者平分秋色。除此之外,北美洲天然气资源储量在世界的位置也较1990年有所降低,仅为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的5%。

2000~2007年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变化进一步增加。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世界排名第二,超过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以占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42%的比例,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具体来说,天然气资源仍然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且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仍然占到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6%;但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2000年的37%,增加到了2007年的42%;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储量比例则从2000年的38%,减少到2007年的34%。在这期间,其他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在世界排名位置则没有明显变化。

(3)世界石油生产量及区域分布

由世界石油生产量变化图(图2.9)可以看出,在过去40多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呈上升趋势。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总量为15.66亿t;到1980年世界石油生产总量增加了近一倍,达到30.88亿t;到2007年石油生产总量为39.05亿t。其中,1965~1980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较快,15年间石油生产总量增加了15.22亿t;而1980~1995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很慢,15年间石油生产总量仅增加了1.93亿t。

图2.9表明,40多年来,世界石油生产重心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北美和欧洲。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量长期处于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北美洲和欧洲石油的生产量处于长期稳定的态势。亚太地区和非洲的石油生产量也呈现从无到有,明显增长的态势,亚太地区的石油生产总量从1965年的44.9百万t,增加到2007年的378.7百万t,42年间石油生产量增加了7.4倍。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生产量及其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其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选取1965年、1980年、1995年、2007年几个时间段,来分析、比较石油生产在区域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图2.9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生产量的变化

图2.10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分布图

图2.10表明,世界石油生产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生产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

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量为15.66亿t,其中北美洲为4.89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1%,是世界石油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中东地区,其生产量为4.18亿t,约占世界生产量的27%;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生产量为2.82亿t,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8%;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约占世界石油生产总量的76%。亚太地区生产量最小,约为0.45亿t,仅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中南美和非洲石油生产量分别为2.25亿t和1.06亿t,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4%和7%。

1980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在区域上的分布有了很大的变化。中东地区、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石油生产量占世界的份额都有所增加,而北美洲和中南美则大大减少。其中,中东地区从1965年的石油生产第二大地区,一跃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区,年生产石油9.34亿t,占世界总量的30%;北美洲所占份额则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2%。具体来说,1980年各地区占世界石油生产的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占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占24%、北美洲占22%、非洲占10%、亚太地区占8%、中南美占6%。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石油生产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变。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占全球的生产份额保持在30%;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份额持续下降,占世界份额的20%。亚太和中南美地区份额有所增加,分别从8%,6%增加到11%,9%。

199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在区域上的差异和变化仍在继续。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12亿t,约占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份额继续下降,仅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6%。

1965~2007年的40多年间,世界石油生产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的“三足鼎立”,到2007年的亚太地区、中南美等地区“异军突起,多区域共同增长”。

2.2.1.2 世界油气消费量的现状和特点

从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变化图(图2.11)可以看出,在过去40多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呈上升趋势。从1965年的15.3亿t,增加到2007年的39.52亿t。世界石油消费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这和石油生产的重心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北美洲和欧洲是有所不同的。其中,1980年前,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1980~1995年15年间,欧洲和北美洲石油消费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亚太地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95年以后,欧洲地区石油消费量呈现稳定的态势,北美洲消费量略有增加,而亚太地区呈现持续快速增加的趋势。

图2.11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变化

总体来看,1965~2007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从1965年的1.64亿t(全球排位第3),跃升到2007年的11.85亿t,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区域;北美洲石油消费量也呈现波动中增加的趋势,一直保持全球消费第二的地位,从1965年的6.17亿t,增加到2007年的11.34亿t;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的石油消费,经历了增加—稳定—减少—稳定变化的过程,从1965年的排名第一,降低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3的位置。

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其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了1965年、1980年、1995年和2007年几个时间段,来分析、比较石油消费在区域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图2.12 1965~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变化及分布图

从图2.1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费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费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

1965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15.3亿t,其中北美洲为6.17亿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其生产量为5.92亿t,约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9%;欧洲和北美洲占到世界石油消费量的79%。非洲和中东地区消费量最小,分别为0.26亿t和0.47亿t,仅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2%和3%。亚太地区和北美洲石油消费量分别为1.65亿t和0.83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1%和5%。

1980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的分布有了些许变化。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有了很大的增加,欧洲和中南美地区石油消费份额也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的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量中的份额则大大减少。其中,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份额从1965年的11%增加到1980年的17%;北美洲石油消费所占份额由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31%。具体来说,1980年各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份额,分别为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占41%、北美洲占31%、亚太地区占17%、中南美占6%、中东地区占3%、非洲占2%。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持续扩大,欧洲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地位在萎缩,北美洲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基本维持不变。世界石油消费分布由原来的欧洲和北美洲二者争雄,发展到1995年的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局面;由1980年的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地区占72%,发展到1995年的欧洲占29%、北美洲占30%、亚太地区占26%,3个地区占85%。

1995~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的发展趋势,仍在持续。到2007年,亚太地区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年消费石油量11.85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份额的31%;欧洲占24%;北美洲占29%;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有所增加,占7%;中南美石油消费份额占6%;非洲石油消费份额最小,仅占3%。

1965~2007年的40多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重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欧洲和北美洲二者争雄,发展到亚太地区、欧洲、北美洲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亚太地区异军突起,由原来的11%上升至2007年的占全球份额的31%,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

2.2.1.3 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发现,无论是油气探明储量、油气的生产,以及油气的消费,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间的不平衡态势。

那么,针对同一个地区,其生产能力和消费量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呢?

通过对1965年和2007年全球7大区域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空间分布的比较(图2.13),可以发现,全球油气消费与生产在空间配置上出现区域交叉不平衡。即全球的油气资源生产和消费分布极不均衡,油气生产区和消费区相距甚远,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1965年,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为4.89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1%,石油消费量为6.17亿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北美洲既是世界上石油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而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4.18亿t,约占世界生产量的27%,而消费量最小,仅为0.47亿t,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亚太地区生产量最小,约为0.45亿t,仅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石油消费量分别为1.65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1%。

到2007年,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12亿t,约占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北美洲石油生产的份额持续下降,2007年生产量仅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6%。就石油消费量来说,2007年亚太地区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年石油消费量11.85亿t,占世界石油消费份额的31%,欧洲占24%,北美洲占29%,中东地区占7%;中南美占6%,非洲石油消费份额最小,仅占3%。

石油生产和消费在区域上的差距持续扩大(表2.1,表2.2),北美洲在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126.4百万t,2007年差额为-491.3百万t;中东地区在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371.8百万t,2007年差额为1063.7百万t;亚太地区,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119.9百万t,2007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806.4百万t。

图2.13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表2.1 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表2.2 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续表

由特斯拉展开,新能源电池的前景和机会

最近工作繁忙,我早已在2/3号复工,因为外盘是不休息的,然后咱们国内无论是证券还是期货都是2/3号正式开盘。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无论是投资方面,还是我热爱的汽车行业方面,我依旧保持着120%的关注度,我现在是作为一个汽车制造行业的旁观者和战略投资者,还略带有一点媒体人的属性,去看由于这次的新冠疫情,汽车制造业会受到一个什么程度的影响。

我可以先把结论告诉你,因为我后面要把我自己投资战略团队的研究结果,分享给大家。

结论是,汽车行业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并且这次的疫情影响,会把汽车行业(无论是制造端还是后市场端)的脚步拖累到今年9月份左右,乐观估计9月才能好过一点,汽车好卖一点,但并不能说完全恢复。因为疫情不仅仅将国内生产链重创了一遍,新冠在全世界都已经流行开,甚至可以说我们即将EOP,而国外即将SOP的状态。

所有有关于汽车市场的商品原材料:热卷、冷卷、橡胶、塑料、玻璃等等,都会遭到全所未有的价格打压。

所有有关于汽车类的股票,无论内盘还是外盘,都不建议看多,在今年9月前保持看空逻辑。

其实有很多人都反驳我说,汽车行业会马上有报复性的反弹,我说会有,但不是马上,最早在9月份可能会迎来汽车消费的反弹,还是谨慎乐观的预测。

你们要知道从宏观经济角度,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单单你汽车这一个商品,国民的总生产力,总消费力,在这失去的两个月里是不能弥补的,在这失去的两个月,产业链经历了一次大逃杀,伤的到处都是缺口,一些资金链断裂的公司就直接倒闭,根本连报复性反弹的时间都撑不到,宏观经济就像一列火车,时间节点的连续性导致了你坐过了站是补不了票的,要补也可以,你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几倍甚至十几倍)去挽救。就像央行最近的一波大放水,终于把低开8%的股市给救了回来,那然后呢?剩下我不多说了,因为散户(韭菜)都跟我说中国经济恢复了,牛市已经到了,呵呵。

好了,下面说下机会,目的就是让看明白的朋友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这段经济修复期里把握住汽车行业真正的核心要点,可以做投资参考。

下面我把我的公司宏观策略团队的新能源研报,其中几处(当然不能全部贴出来)贴出来。文风可能不是我的文风,都是我员工的调研结果:

新能源电池原材料的前景和机会——镍

一、中国对世界电动汽车未来起着重大作用,在特斯拉首先国产化的带领下,几乎所有这些欧美电动汽车公司生产汽车时都必须通过中国,中国有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所不具备的。

正如2018年的油价报告所述,“中国通过几乎垄断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从而间接控制了电动汽车市场”。两年前,《石油价格》杂志(Oilprice)曾写道:“欧洲汽车生产可能很快将大量转移到中国,欧洲市场应该开始为此感到不安了。”“这将对该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大众(Volkswagen)、宝马(BMW)、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和雷诺(Renault)等公司一直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当时,全球锂离子电池供应的三分之二源自中国。锂离子电池是标准电动汽车最常用的电池。“此外,这些电池极具价值,占汽车价值的40%,着实令人震惊。就目前情况来看,欧洲在锂离子电池生产方面远远无法与中国匹敌。事实上,目前整个非洲大陆估计只占有1%的市场份额。”“对欧洲汽车公司而言,将电动汽车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即是说,在本周报道表示,为了让Elon?Musk兑现他的承诺使电动汽车提供负担得起的和可以实现的大众市场和普通消费者,将需要中国参与其中,这应该不足为奇。问题再次归结到电池上。然而,这次的问题不是锂,而是钴。

据路透社报道,“电动汽车制造商通常在乘用车上使用镍钴铝电池(NCA)或镍锰钴电池(NMC),因为它们的能量密度更高,这对决定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能行驶多远至关重要。”然而,钴是电动汽车电池如此昂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汽车价值的40%。

特斯拉已经将它们的大部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正是在该公司的一家中国工厂,它们正在逐步摆脱对钴的依赖。路透社(Reuters)本周报道称,“特斯拉在其中国工厂生产的汽车中使用不含钴的CATL电池的谈判已进入后期阶段。钴是电动汽车电池中最昂贵的金属之一。”相反,该厂将采用磷酸铁锂(LFP)电池,这将“比现有电池便宜‘两位数’”。

特斯拉股价

未来的机会,并不在昂贵的钴,而在镍,所有的汽车电池原材料都离不开镍,甚至未来绝大多数电池制造商在制造电池时会提高镍的用量,降低钴的用量。

二、镍同铂、钯一样,钝化时能吸大量的氢,粒度越小,吸收量越大!镍的重要盐类为硫酸镍和氯化镍。与铁、钴相似,在常温下对水和空气都较稳定,能抗碱性腐蚀,故实验室中可以用镍坩埚熔融碱性物质。镍可溶于稀酸中,和铁不同是,钴和镍与浓硝酸激烈反应,与稀硝酸反应较慢。

国内知名企业:中金岭南、太钢不锈、中国镍资源、贵研铂业、格林美、科力远、金川集团、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阜康冶炼厂、新疆新鑫、江锂科技、罕王集团等。

国外知名企业: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MMCNorilskNickel)、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ValeSA)、英国的斯特拉塔公司(XstrataPlc)、英美资源公司(AngloAmericanPlc)、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BHPBillitonLtd)、澳大利亚米纳拉资源公司(MinaraResourcesLtd.)、日本的住友金属矿山(SumitomoMetalMiningCo.)、法国的埃赫曼集团(ErametSA)、加拿大的谢里特国际公司(SherrittInternationalCorp)

三、镍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耐腐蚀性以及磁性等性能!因此主要被用于钢铁、镍基合金、电镀及电池等领域,广泛用于飞机、雷达等各种军工制造业,民用机械制造业和电镀工业等。

具体的用途包括:

1、由于镍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耐高温,防锈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不锈钢和合金钢等钢铁领域。在不锈钢应用中镍的消耗量最大,含镍的不锈钢既能抵抗大气、蒸汽和水的腐蚀,又能耐酸、碱、盐的腐蚀。

2、镍的参与能够提高合金刚的强度,保持其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含镍合金钢主要应用于制造化工生产上的耐酸塔、医疗器械,日常用品及用于改造桥梁、修造军舰等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和军事工业等。

3、用于电镀,在钢材及其他金属材料的基体上覆盖一层耐用、耐腐蚀的表面层,其防腐性比镀锌层高。电镀镍的加工量仅次于电镀锌而居第二位,其消耗量占到镍总产量的10%左右。

4、用作化学电源,制作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的原料。世界上镍氢电池主要由中国和日本企业生产,占全球产量95%以上,其中70%以上在中国生产,中国镍氢电池企业主要包括超霸、豪鹏、比亚迪、环宇、科力远、力可兴、三普、迪生、三捷、量能、格瑞普等。日本企业松下、汤浅、三洋已将小型镍氢电池生产转移到中国。HEV用大型镍氢电池主要在日本生产,生产企业主要为Primearth电动车能源公司(PEVE)和三洋电机,由于松下和三洋合并,而松下的湖南工厂卖给了中国科力远。因此,大型镍氢电池已主要由松下生产。

5、镍复合材料可用于石油化工的氢化和合成甲烷时的催化剂,其优点是不易被H2S、S02所毒化。镍的化合物可制作颜料和染料。镍还能制成镍铁素体和镍锌铁素等新型陶瓷,做变压器的铁心和无线电的天线等。极细的镍粉,在化学工业上常用作催化剂。镍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而用铝、钴与镍制成的合金,可以用它来制造电磁起重机。

四、镍是电池的基本成分,其中包括安装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混合动力汽车上面的电池。基于市场对于长期电池市场的乐观前景,目前众多大型矿企已加入到资源竞争的行列中去。

必和必拓(BHP)继续保留旗下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Nickel?West镍矿项目,认为Nickel?West显示出潜在的高回报性。嘉能可(Glencore)也在进行镍矿开采,并由此来生产金属副产品。印尼作为镍矿大国,已经成为许多矿企关注的焦点。去年印尼的镍产量居世界首位。Pacific?Rim?Cobalt?Corporation目前在印尼进行勘探项目,积极开发印尼的镍矿资源。印尼和中国相隔不远,而目前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邻国们都急于为中国电动车行业提供必要的原料,印尼自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其实印尼的目标已不仅仅是成为一个资源基地。印尼工业部长Airlangga?Hartarto就提出要把印尼建成一个地区性的制造业强国,把本国的原材料转化为消费品。此举或将为已经开始开辟印尼市场的矿企提供机会。

自从2019年镍矿被内外盘资金大力炒作了一番后,后进入了一个价值合理区间,并且我认为价格并不是很高,往下的空间并不大。

根据我自己团队的商品和行业宏观研报的一些素材,我可以给出一个买入镍(沪镍合约、伦敦LME镍合约)商品进行中长线投资的一个观点,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恢复期,新能源汽车将会爆发出第二春,并且在之后的汽车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伦敦LME镍指数

最后,送给最近正在遭受疫情煎熬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几句话:

可能你的自身经济正在遭受严重威胁,可能你在这场疫情中已经一无所有,但是请在绝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反弹的方向,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正如我们人体骨骼会在负重和压力下越发坚强,这就是一种“反脆弱”!如何在这场黑天鹅中生存下去,在寒冬中发现春的痕迹,可以参考以上建议和观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股票成交量放大意味着什么

成交量是构成整个盘面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分析价格走势时一定要把它作为重要的观察对象之一。成交量是主力进出股票的体现,是金钱流动的轨迹,它在任何位置上的每一次异动都是股价涨跌变化的前兆,它在任何位置上的每一次放量与缩量都会促使股价走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都会导致股价现有的趋势发生改变,这就是成交量——股价运动的元神。

庄家尤其是大庄家,通常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周密的操盘计划,他们在入驻个股时都会对其成交量造成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具有中短期性质的黑马股,还是具有中长期性质的大牛股。在其成交量不断放大的同时都会形成强大、有力并具有连贯性或规律性的“成交量堆”或“成交量带”。

大户、小型机构、短线资金,他们的介入也会对个股成交量的短期形态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这些投资群体的资金实力远不如庄家雄厚,也不可能去长期地操控股价,顶多在行情偏暖的情况下上下打几个来回,做一做短期差价。

所以一些长期被短线游资所“霸占”的个股在某些阶段也会“放量”,但时大时小、杂乱无章、毫无规律,股价也始终难有大的起色。

另外,大户只会做多,很少打压,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直接打压洗盘,所以这类股票的波段性下跌通常都是由他们出货兑现所导致的,这些“主力”的获利与出货空间本来就小,所以必定会在第一时间内全力以赴地出逃,在K线图上则表现为毫无节制地下跌,而没有庄股洗盘的特征。

成交量的常见

虽说成交量会留有庄家的操作痕迹,但是越来越高明的庄家会“制造”成交量,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目前庄家常用的“制造”成交量的方法。

一、对敲“制造”成交量

有些股票在某一时期内的成交总量大得惊人,竟能于很短的时期内累积起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的换手率。这些巨大的“量柱”、“量堆”和“量带”都带有很大的水分,多数都是由主力在盘中通过来回买卖筹码所形成的一—俗称“对敲”。巨额的成交是需要支付巨额手续费的,并不是所有的主力都与券商有关系,就算不用付费,这样做也是费时费力的,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庄家还都乐此不疲呢?

主力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一般来说,根据主力“对敲”所处位置的不同,其目的也各异。

1.低位对敲

主力在低价位“对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集筹码,通过源源不断地“对敲”,可以激活股性,促进股票在散户手中的流通速率,这样主力就会很容易地从中吸纳到一定份额。通常主力在建仓时期所“对敲”出的巨额成交量,顶多只有20%是真实可靠的。

2.突破对敲

在黑马股和大牛股的“主升浪”突破之际,通常都需有巨大的成交量相配合,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主力“对敲”来实现的。股票涨跌不是庄家一个人的游戏,要有买有卖才能继续下去,主力通过“对敲”使成交量在短时期内迅速放大,呈现盘面话跃的景象,从而有效地吸引散户的跟风,以至后来的接盘。另一方面,股票上涨本身也需要成交量相配合。

3.高位对敲

股票在高位区连续放量,多数也是由主力的频繁“对敲”而形成,其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庄家们制造表面活跃或虚假突破的假象,鼓动投资者去接他们手中的货。这也不能全怪主力,一些对技术分析一知半解的投资者,一看到股价放量就想往里冲。

4.反弹对敲

股票在中长期下跌趋势确立以后,于漫长的下跌趋势当中会形成多次的次级反弹,在反弹过程中主力通常都会利用“对敲”来制造出“虚假”的成交量,其目的仍是为了吸引散户,多数不明原因的投资者会误认为股价已经企稳,主力开始入驻了。事实是离真正的底部还远得很,在反弹结束之后股价还会继续向下寻求支撑。

二、常见的成交量

1.久盘后突然放量突破

这里说的久盘有时是指股价在炒高了相当大的幅度后的高位盘整,有的是炒高后再送配股票除权后的盘整,还有的是中报或年报公告前不久的盘整。

所谓盘整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如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等)股票在一个相对窄小的价格区间进行波动,上行无力,下跌无量,交投极不活跃,不被市场关注。这种股票有时候会在某一天的开盘后发现挂有大量的买单或卖单,摆出一幅向上拉升的架式。

开盘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大量的买单层层叠叠地封挂在买一、买二、买三的价位上,同样,卖单也大批大批地挂在卖一至卖三各价位上。成交量急剧放大,推动股价上涨。

市场中的投资者会发现它的成交量异常,不少人甚至会试探性地买入。但是由于买单已经塞得满满的,要想确保成交,只能直接按市场卖出价买进。正是因为这种市场买人的人增多,尽管抛单沉重,股价还是会不断上升,更进一步增强了股民买人的信心,并产生该股将突破盘局带量上升,展开新一轮升势的联想。

一小时左右,股价可能劲升至8%左右,有的甚至以大量买单短时间封涨停。但不久后又被大量卖单打开涨停,回调到涨幅8%左右盘整。盘整时买二、买三的挂单很多,买一的挂单相对少一些。

但卖一至卖三的三个价位的卖单并不多,然而成交量却不少,显然是有卖盘按市价在买一的价位抛出。

直到当天收盘时,大部分股票都在涨幅8%~10%一带成交。第二天,该股可能略为低开,然后快速推高,上涨至5%~7%一带。也有的干脆高开高走,大有形成突破缺口的架式。当许多人看到该股突破盘局而追涨时,该股在涨到5%~7%左右会突然掉头向下,大量的抛单抛向那些早上挂单追涨而未能成交而又没有撤单的中小散户。

虽然随后还会反复拉升,但往上的主动买单减少,而往下的抛单却不断,股价逐渐走低,到收市前半小时甚至跌到前天的收盘价以下。随后的日子,该股成交量萎缩,股价很快跌破前次的起涨点,并一路阴跌不止。如果投资者不及时止损,股价还会加速下跌,跌到难以相信的程度,使投资者深度套牢。

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该股会在突然放量往上突破时又调头向下,甚至加速下跌呢?这就是庄家利用成交量设置的陷阱。通常的情况是,庄家在久盘以后知道强行上攻难以见效,如果长期盘整下去又找不到做多题材,甚至可能还有潜在的利空消息已经被庄家知道。为了赶快脱身,庄家在久盘后,采取滚打自己筹码的方式,造成成交量放大的假象,引起短线炒手关注,诱使人们盲目跟进。这时,庄家只是在启动时滚打了自己的股票,在推高的过程中,许多追涨的人接下了庄家的大量卖单。那些在追涨时没有买到股票,然后就将买单挂在那里的人更加强了买盘的力量,并为庄家出货提供了机会。庄家就是这样利用量增价升这一普遍被人认可的规律,制造了假象,达到出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