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

2.5.矿产品价格

3.矿产品价格

4.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趋紧,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

大庆回收金价最新价格-大庆回收金价最新价格今日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资源约束的数据分析

前些年能源消费总量有所下降的中国,从2003年开始不得不应对突然而至的能源供应紧张。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21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限电仍然伴随全年。

国内矿产资源已无法支撑飞速发展的经济。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引起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国内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受中国需求拉动上涨,单纯依靠进口原料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亏损。

这两个在2003年出现的看似突然的经济现象,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弱化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找到摆脱环境、能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未来“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数据预测

在未来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仍然要面临严峻的重大挑战。

专栏23 “人口三大高峰”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首要挑战

(一)人口:2030年达到最高峰为14.76亿人

中国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21.06‰和14.39‰降至为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首次低于10‰,但由于基数过于庞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在1200万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按中方案(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9)预测,2005年全国总人口为13.20亿人,2015年为14.08亿人,2030年达到最高峰为14.76亿人,2033年全国总人口达到人口高峰值14.8亿,而后将开始不断下降。庞大的人口总量压力在21世纪上半叶仍将长期持续存在。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称为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按国际通用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将达到8900万人,2005年达到1亿人,2015年达到1.3亿人,2040年达到2.9亿人。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2015年将达到9.35%,204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1/5。若按中国实际老年抚养人口即男60、女55岁以上人口,1995年为1.58亿人,2005年约2亿人,2015年达到2.65亿人,2040年4.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30%。如何为数亿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老年社会保障,保证已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和即将进入退休队伍人员的新增养老金支付,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专栏24 中国资源消耗结构及资源代价比较

(二)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资源大国之一,但是主要农业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大低于人口比重,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十分低下,只有水电和煤炭资源比重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进入“十五”以来,我国人口仍持续增长,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量不可遏制地迅速扩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明显加速进行,经历资源密集化、能源密集化过程。而目前资源利用又不够合理,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保护的力度不够,直接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

水问题将成为未来的“十一五”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的资源瓶颈,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和城市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年总缺水量为36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农业综合用水效率仅为0.3-0.4。水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并引发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水环境的不断破坏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健康,水体水质的恶化也加剧了缺水危机。旱涝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1998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7亿元,占当年GDP的3.8%。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将加大。2000年,人均耕地降至1.5亩,2005年人均耕地将降为1.45亩,如果不考虑进口,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则需要生产粮食5400亿公斤,比“九五”期间的最高产量还高出400亿公斤。

专栏25 中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煤炭等低质能源生产大量过剩,许多煤矿城市已进入衰退期,但是那时开发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经济成本,如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油、气、热力等洁净、高效、优质能源严重不足,且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我国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首次降至4840万吨。公报说,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另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

(三)环境: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成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剧;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专栏26 环保总局曝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过牧的滥垦乱挖,使江河水系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加剧,有些地方已无草可用,无牧可放。

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

数据显示,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第一是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费为例,1995年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4.9%,商业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9吨石油当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是平的5.36倍;第二是环境的高污染排放。1995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4%,人均排放量为20.8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每年生产2.75亿吨有毒垃圾。第三是对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目前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9辆汽车,1992年美国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高达4273美元,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1000公斤,食物消费是一种过度食物消费类型。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费构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赶超发达国家,中国只能是愈追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大。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率和人口承载力。

2004年以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用3年左右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在此背景下,地方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十一五”规划中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契机,破解地区发展难题。

三、未来“十一五”期间所面临的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在应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生态赤字的历史性机遇,各地在“十一五”计划编制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幅度压缩高能耗、多污染传统产业的有利时机。

当前不仅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且经济传统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国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33.9%,相当于美国水泥产量的5.4倍,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8.8%,钢产量占15.5%,已出现大量过剩。而从近几年来看,能源消费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万吨标准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万吨,减少12.2%,其中煤炭减少21.1%;二是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由75.3%下降为68.2%。而高附加价值、市场需求旺盛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相当多的企业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份额日益萎缩、长期亏损严重,又不能退出生产领域,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大量缺乏资金、缺乏人才,又不能进入垄断性行业,受到多种发展的人为限制;大量非熟练或低技能的劳动力日益过剩,需要下岗分流,同时又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因而必须对国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传统产业,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量工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之一。

专栏27 中国能源消耗浪费严重 节能压力加大

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字,“十五”初期全国大于25度陡坡耕地910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边,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仅贵州、四川、重庆就有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陕西省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加剧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灾隐患。过去迫于粮食自给压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实现“一退三还”,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0年新开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还林(草)河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计划退耕515万亩,人工种林种草648万亩。

(二)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由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呈上升趋势,1994年为3.56,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进口方面一直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自我限制农业密集型产品、矿产密集型产品进口,其显示比较比较系数不足1.0,没有充分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比较优势,而资源匮乏的日本却有效地利用了进口比较优势,农业密集型产品和矿产密集型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为1.95和2.03。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64%,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4%;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第二大矿产品进口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3.13%;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2.377%,矿产密集产品进口仅占世界总量的1.571%。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人口比重。当中国总人口规模由12亿增长到2020年的15亿以上,GDP总量增长4-5倍,贸易总量增长10多倍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10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

(三)技术力量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加速将导致我国物耗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技术迅速向全世界扩张的时代,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中国可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正如直接采用数字无绳电话系统,跳过传统的有线插入系统,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跳过污染密集型技术,从一开始就可以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没有必要重走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的老路。

在过去50年中国的能源与污染强度(指单位产值能耗和排污量)经历了迅速增长阶段,之后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于技术进步的的影响,我国农业化肥、农药和矿产品的消耗强度在下降,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单位产值能耗在下降,单位GDP污染排放强度在下降。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二十多年来持续减少,1998年的消耗强度仅相当于1977年的1/3,已经低于1953年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低收入国家,以1995年单位能源产出GDP来衡量,中国的能源效率仅相当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4,日本的1/9,这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将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能源密集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后我国单位能源强度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总污染排放增长率将进一步减缓,逐渐摆脱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结构,有可能寻求一条“清洁生产”的发展途径。

5.矿产品价格

(1)矿产品价格总体上升三成

2010年,矿产品价格呈现迅速回弹之势,综合价格水平同比增长28.3%(图44)。三季度价格虽有所回落,但进入四季度矿产品价格重新上扬,部分矿产品价格逼近甚至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年同期矿产品价格比较低,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回暖,矿产品价格开始回升;其次是一季度以中国等“金砖四国”经济的较快稳定运行,拉动了矿产资源的需求;再次是4月开始的房地产新政和6月开始的节能减排风暴暂时压制了矿产资源的需求造成三季度矿产品价格有所回落,进入四季度随着被压制需求的释放价格开始回升。从月度看,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品价格铝略有回落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处于高位盘整状态;重要非金属价格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进一步回落,但三季度开始呈现摆脱金融危机之势,价格趋于上扬。

图 44 矿产品年度综合价格变化情况

(2)能源价格上涨较快

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大庆原油现货价格全年平均为78.1美元/桶,同比增长45.5%;从月度来看,呈波动上行态势。从1月的76.9美元/桶上扬至4月84.4美元/桶,之后回落至7月的72.7美元/桶,8月开始缓慢上涨,12月均价涨至91.2美元/桶,12月30日一度高达93.7美元/桶(图45)。同期,美国纽约原油现货均价为78.4美元/桶,同比增长31.6%;从月度看,呈现振荡调整状态,从1月的79.2美元/桶涨至4月的84.4美元/桶,再回调至5月的73.6美元/桶,6月开始上扬至12月的89.1美元/桶,12月31日一度高达91.4美元/桶,2011年1月18日冲至97.3美元/桶。油价大幅上涨主要是由于美元走弱,刺激了市场对原油期货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看好引起的。因为2010年全球原油供需平衡。根据IEA最新的报告,2010年全球原油需求是8660万桶/日,比2009年增加160万桶/日。原油需求的增量主要来自于非OECD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非OECD国家,需求增量占世界需求增量的一半以上。而OECD国家特别是欧洲地区的OECD国家由于需求较弱,原油需求量反而比2009年降低了10万桶/日,仅为4540万桶/日。年内原油价格的调整主要原因是希腊债务危机,整个欧洲经济的不景气,美国实体经济复苏难有显著起色,吉尔吉斯斯坦和朝韩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伊朗问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坚持对伊朗实行制裁,伊朗威胁如果美国进一步加强制裁,其可能会中断石油出口。尽管OECD国家充裕的库存和OPEC600万桶的剩余产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伊朗中断出口的担忧,但伊朗问题如果恶化仍会刺激国际原油市场敏感的神经。伊拉克自2003年海湾战争后国内教派冲突频繁,局势动荡。另外,欧洲、美国及中国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也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图 45 国内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与原油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国内成品油价格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与经济相关性比较弱,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仅仅是略有下调。从2005年3月的3.76元/升涨至2010年12月的7.17元/升,上涨90.7%(图46),增幅为同期国际原油价格增幅(60%)的1.5倍,成品油价格增速远高于国际原油价格增速。

图 46 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

煤价波动上扬。国内优质煤平仓价全年平均为723元/吨,同比上涨25.2%。从月度来看,月平均价格从1月的773元/吨降至3月的660元/吨,之后逐渐回升至6月的727元/吨,7月、8月比较平衡,9月略有下调,降至692元/吨,10月开始再次回升,12月均价为772元/吨,总体呈现波动前行态势(图47)。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需求急剧增加,新日铁和JFE等日本大型钢铁企业日前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达成煤提价协议,4~6月份煤价涨至每吨200美元,比2009年度加价55%,引起二季度煤价开始回升。三季度开始国家对钢铁、电力、建材、化工行业的调控,各地加大炼铁、炼钢、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淘汰力度。特别是今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在政府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目标下,上述高耗能行业受到强力调控,而上述四大行业又是主要的耗煤产业,占煤炭总消费量的70%以上;各流域水量丰沛,水电发电量大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火电发电量增势,引起煤需求下降,造成煤价回落。四季度,冬季来临,取暖需求增长引起煤价回升。

图 47 国内优质煤价格走势

(3)金属价格震荡上扬

铜价振荡上升。国内铜价全年平均为5.90万元/吨,同比增长39.9%。从月度看,月平均价格呈现振荡调整态势,1月均价为6.02万元/吨,波动下调至6月的5.30万元/吨,再上涨至12月的6.64万元/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铜现货价变化趋势与国内相似,均价为7522美元/吨,同比增长45.6%,12月均价已升至8973美元/吨,超过金融危机前8714美元/吨(2008年4月)的最高水平(图48)。

2010年铜价的快速上扬超出了全球的预期,铜价迅速逼近并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位,但全球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的低迷降低了对铜的需求,同时铜市过热,随着产量逐步增长,供给短缺将转向过剩,铜价出现回落性调整;但三季度开始中国铜产量趋于下降而需求未减,铜价出现上扬。国内铜价普通比国际铜价高500~1000美元/吨,因此应适当增加铜的进口以降低国内铜价。

铜供应瓶颈是铜价快速上扬的主要动力。由于智利等国铜矿罢工或事故以及原有铜矿品位不断下降等原因,铜精矿增产一直受限;受铜矿产量增长有限影响,铜冶炼厂的产能需要废铜来弥补,但因为欧美国家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回复力度有限,废铜的供应也显得紧张,这使得铜成为所有有色金属最为紧缺的。同时虽然交易所的库存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目前伦敦交易所库存消费天数仅为7.8天,低于2000年以来的8.7天的平均水平,如果加上生产上的库存,消费天数也就3~4周,低于历史5~6周的水平。

图 48 国内国际铜价格走势

铝价缓慢上扬。国内铝价全年平均为1.56万元/吨,同比增长9.7%。从月度看,月平均价格呈现波动回落之势,1月均价最高,为1.68万元/吨,之后经过2~5月的波动调整,6月降至1.44万元/吨,之后开始回涨,12月涨至1.60万元/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铝现货价变化趋势与国内相似,同期均价为2168美元/吨,同比增长29.4%;月均价从1月的2230美元/吨波动下调至6月的1922美元/吨再涨至12月的2311美元/吨(图49)。铝价的波动回落主要原因是全球库存由6周增至9周左右;三季度开始上涨主要是因为一是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乐观结果,二是欧元上涨和美元指数的下跌,三是资金更加宽松。

图 49 国内国际铝价格走势

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扬。国内河北铁矿石价格(66%粉矿)全年平均为1191元/吨,同比增长52.4%;月度价格呈现波动上扬态势,从1月的964元/吨涨至4月的1275元/吨,之后回调至7月的1067元/吨,随后上扬至12月的1396元/吨。铁矿石到岸价平均为127.8美元/吨,同比增长61.1%。从月度来看,月均价呈上升趋势。1~5月均价呈现迅速上扬态势,从1月的89.8美元/吨快速增至131.4美元/吨;6~8月均价变化不大,在140美元/吨上下波动,之后价格进一步增长,12月涨至146.1美元/吨,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图50)。从全年来看,中国铁矿石需求增加和铁矿石定价机制由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是铁矿石价格上涨的主因。海运费用振荡走高造成一季度铁矿石到岸价上涨。日本钢企与淡水河谷达成初步协议,二季度铁矿石每吨支付大约为105美元/吨(FOB),较2009财年上涨90%,引起铁矿石二季度到岸价的进一步上扬;中国房地产新政和为达节能减排目标而对钢铁冶炼厂实行的强行限产停产政策暂时降低了对铁矿石的需求,引起三季度铁矿石价格止升甚至略有下调。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出口禁令减少了对中国市场的供应,同时引发了对禁令扩大至印度全国的担忧,这是四季度铁矿石价格上扬的主因。另外,各国出台限制资源出口政策也是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2010年4月23日,伊朗禁止出口含铁量66%的铁矿石。4月29日,印度宣布将铁矿石块矿出口关税从10%提高到15%。4月30日,印度铁道部再次调高出口铁矿石铁路运费100卢布/吨。5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拟从2012年7月开始向本地资源类企业征收税率高达40%的资源租赁税。

图 50 铁矿石价格走势

专栏 13 铁矿石谈判机制由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

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最早开始于1981年,经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谈判协商后,双方确定一个财政年度的铁矿石价格。根据历年传统的谈判习惯,国际铁矿石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并分别确定亚洲价格和欧洲价格。亚洲市场主要以中国和日本为用户代表,欧洲则以德国为用户代表。

铁矿石供应商主要有3家: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根据往年谈判惯例,一旦供应商任意一方和钢厂任意一方价格达成一致,则本年度铁矿石谈判就会结束,其他供需双方均接受此价为新的年度价格,即首发价。

但从2008年开始,谈判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2月18日,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公司就2008财年两种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协议,其中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这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2009年,游戏规则面临彻底破裂的威胁,一直到今年5月末才达成首单。2010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相继与全球大部分客户达成以季度定价为基础的最终或临时性协议。至此,国际三大矿商已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传统的长协机制完全被打破。“长协改短约”一直是必和必拓近年来追求的目标,此轮谈判必和必拓得到淡水河谷和力拓的支持和参与,终于向季度定价机制的确立迈出了重要一步。

事实上,铁矿石供应商几年前就提出指数定价,即是变相的现货价格。现行的铁矿石价格指数是以中国港口到岸价格为基础进行编制,而铁矿石现货交易仅占海运市场的20%,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日本、欧洲基本上没有现货市场。市场已经出现了基准价格和指数价格共存的情况,越来越多的铁矿石现在以现货市场价格结算,其中必和必拓在现货市场销售的铁矿石已经占到总量的20%以上,而以前只有10%。淡水河谷也同样在加大其现货市场的份额。

铁矿石谈判机制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全球铁矿石需求日渐攀升,价格也必然随之水涨船高,三大矿商选择了有利于供方利益的定价机制。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与长协价差价过大,甚至相差一倍多。金融危机时,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一些钢铁公司转而从现货市场购买价格更便宜的铁矿石。但当经济复苏时,需求又出现大增,现货市场价格上涨,钢厂又重新选择按长协价购买铁矿石。三是铁矿石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季度定价提供了参考价格。现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据保守估计现货市场的交易量至少已占铁矿石总交易量的10%。四是铁矿石定价机制变更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金融炒家的身影,他们看到了铁矿石这种商品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铁矿石在他们眼中早已具备了如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拥有的金融属性。

铁矿石价格金融化已经开始。2008年5月,德意志银行推出铁矿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莱三大投行联手推出了现金结算的铁矿石投机交易。目前,全球有三大铁矿石指数,即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和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全都以中国需求为主要参考指标,但中国在金融指数中同样没有发言权。

铁矿石的年度定价机制改为季度定价机制,对中国钢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铁矿石价格不稳定性增加,短期价格浮动较大;二是我国钢铁企业成本进一步上升,利润空间进一下降低;三是国际铁矿石价格上升,成为引入输入性通胀的通道之一;四是我国每年为此多付出大量的外汇储备,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金价持续上涨。国内金价全年平均为267元/克,同比增长25.0%,保持稳定上涨。从月度看,月平均价呈现稳定上扬态势,从1月的247.8元/克上涨至12月的295元/克,12月7日已涨至304元/克。伦敦黄金交易所价格变化趋势与国内基本一致,同期均价为1225美元/盎司,同比增长25.9%,稳定上涨;月均价呈现逐步上扬之势,从1月的1117.9美元/盎司涨至12月的1391美元/盎司,12月7日进一涨至1410美元/盎司,突破1400美元/盎司大关(图51)。黄金价格快速上涨的主因一是从影响黄金价格最主要的国家美国来说,美国经济表现疲软,引起投资者对市场的一个担忧;二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元区的信贷危机虽然都已经得到相应的政府出面解决,但是很多的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这使得黄金的避险魅力大增;三是从亚洲来说,九月十月是亚洲两大中心国中国和印度的节假日最多的月份,实物黄金消费需求增大,因而也带动黄金价格上涨;四是朝韩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增加了对黄金进行投资的吸引力;五是国际金价两次井喷式上涨均与美元、欧元两大货币大幅贬值预期密不可分。4~6月,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欧元一跌再跌,黄金则趁势连续刷新历史纪录。而9~10月,美联储不断释放继续扩大流动性的信号又掀起新一轮美元抛售狂潮,处在跷跷板另一端的国际金价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12次改写收盘价历史纪录。

图 51 国内国际金价格走势

稀土价格回归。2003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矿产品价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但我国优势矿产品尤其是稀土产品价格上涨较慢,与金、银、铁、铜、铝等快速上扬的矿产品价格形成强烈反差。低廉的价格与珍贵的稀土资源严重背离。

进入新世纪以来,稀土价格快速下降,仅从2006年开始略有回升。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2006年后价格有所增长。稀土价格的长期低迷与其他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出口的氧化铈和氧化钇等重要稀土产品价格除2010年外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而氯化稀土价格一直保持在低位。例如,2009年氧化铈出口平均价只有1996年的65.5%,氧化钇出口平均价只有1996年的38.6%,氯化稀土出口平均价只有1993年的56.2%,宝贵的稀土资源价格不升反降,稀土价格与宝贵的资源明显背离。2010年在我国采取更为坚决的控制措施后,稀土价格才出现大幅上扬(图52)。

图 52 重要稀土产品价格变化

(4)非金属价格波动调整

氯化钾价格波动调整。国产氯化钾全年均价为2996元/吨,同比下降22.8%。从月度看,月均价呈先降后升态势。从1月2800元/吨降至7月的2400元/吨,再上扬至12月的2800元/吨(图53)。7月之前的下降反映了非金属受金融危机影响反应滞后的特点,8月价格的上升显示氯化钾有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之势。

水泥价格波动加剧。水泥全年均价为324.4元/吨,同比增长3.4%。从月度看,前三季度水泥价格变化不大,基本在310~320元/吨之间波动;进入四季度价格快速上扬,12月均价已高达361.2元吨(图54),新疆与西南等局部地区甚至超过500元/吨。四季度价格上涨的主因:一是2010年6月下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部分水泥窑厂减产甚至停产,导致产能下降。二是生产成本上升。2010年9月中下旬出现的油荒增加了柴油成本,煤价上涨和电价优惠的取消也增加了水泥的生产成本。

图 53 国产氯化钾价格变化

图 54 水泥价格变化

矿产品价格

全球宏观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进一步发酵、地缘政治持续恶化等事件笼罩全球市场,矿产品价格高位振荡下行。2012年,矿产品价格持续高位振荡,略有下滑,整体水平比上年下降约一成。

(1)能源价格波动下调

原油 国内外原油价格呈“反N型”变化态势,国内油价比美国高20.5%。大庆油田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113.5美元/桶,同比增长2.9%;美国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94.1美元/桶,同比下降0.7%。从月度来看,国内外油价均处于波动行态势。大庆月均价由1月的117.5美元/桶波动降至12月的由106.4美元/桶,纽约原油价格由1月的100.0美元/桶波动降至12月的87.9美元/桶(图2-37)。大庆原油价格持续高于纽约原油价格,且价差有拉大趋势,价差由1月的17.5%波动增至12月的21.1%。

图2-37 国内国际原油价走势

数据来源:国研网

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振荡上升。中美经济数据较好,尤其是伊朗与西方国家紧张关系不升级,欧盟达成第二轮救助希腊协议,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国际油价呈上行走势,纽约油价大幅上升至9个月最高。二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下滑明显。受疲软的全球经济数据、欧美部分国家讨论释储、欧佩克原油产量继续增长、美国原油库存连续大增、美国就业状况弱于预期、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美联储大幅调降经济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加速下行走势。三季度受中东紧张局势升级、欧债进一步发酵、欧美经济刺激政策预期增强、挪威石油工人罢工北海原油供应下降、美国原油库存下滑和飓风袭击墨西哥湾导致原油供给紧张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震荡上行。四季度,受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欧债危机持续,地缘政治加剧,美国原油库存连续增加,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担忧,美国推出第四轮货币宽松政策(QE4),欧佩克产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原油价格维持震荡走势。

煤 国内优质煤价呈先降后稳的变化态势。国内优质煤均价683元/吨,同比下降13.8%,从1月的752元/吨波动前行至5月的757元/吨,随后快速降至7月的621元/吨,之后稳定前行到12月的609元/吨(图2-38)。原煤价格自去年10月以来呈波动下降态势,尤其今年二季度下降更快,三季度出现止跌企稳现象,价格稳定在610元/吨左右。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再次强调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并督促尚未出台工作方案的省(自治区),要加快出台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通知下调全年煤炭预期目标,以加码煤价企稳。

图2-38 国内优质煤价格变化

(2)金属矿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铁矿石 铁矿石呈先降后升态势。进口铁矿石到岸均价128美元/吨,同比下降21.8%,由1月的136.4美元/吨波动降至10月的104.9美元/吨,之后回弹至12月的114.0美元/吨。国内河北铁矿石价格(66%粉矿)平均为977元/吨,同比下降29.3%;从月度看,由1月的1180元/吨波动降至9月的848元/吨,后微升至12月的872元/吨(图2-39)。

前三季度,铁矿石港口库存一直保持在9000万吨以上的高位。由于钢材库存不断增长,钢厂方面对于港口铁矿石持观望态度,购买意愿不强,导致铁矿石压港现象严重,二季度以来,国内主要港口矿石库存均持续增加,并屡创库存新高,6月维持在9600万吨以上的水平。四季度,受国内经济好转的拉动,铁矿石库存连续下降,12月底降至8300万吨,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图2-39 铁矿石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到岸价根据海关数据测算,河北粉矿价格源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

铜 铜价呈波动前行态势。国内均价为5.72万元/吨,同比下降13.2%,年内基本在5.5~6.0万元/吨之间波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铜现货价平均为7933美元/吨,同比下降10.3%,年内价格在8000美元/吨上下波动,国内外差价仍保持在1000美元/吨以下(图2-40)。

从三月中旬至七月初铜价一直处于震荡下跌,到七月初达到今年国内铜价最低点;这是因为今年铜市场供大于求,加之下游需求乏力使市场保持弱势格局,令市场整体成交较差,二季度铜市走势较为疲软。进入9月份铜价呈现震荡上升趋势,除受外盘因素影响之外,还因前期铜价连续阴跌,铜基本确定底部支撑,再配合上当时时段内国外内消息凸显正面,促使铜价出现筑底反弹走势;在铜价上涨带动下,其他金属也相应提振走高,三季度铜市走势出现回暖迹象。紧接着,铜价经历10月份大幅下滑之后,在11月份迎来另一波行情,因我国国储再次开展有色金属收储,以及在11月中旬全球经济数据和希腊债务危机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四季度铜市行情转好,并再次验证了铜金融属性对价格的影响力。

铝 铝价稳中有降。国内均价为1.56万元/吨,同比下降7.1%;从月度来看,从1月的1.60万元/吨逐渐下调至12月的1.51万元/吨。伦敦金属市场铝现货价平均为2015美元/吨,同比下降15.6%,年内基本在2000美元/吨上下波动,其中8月出现1843美元/吨的全年最低位(图2-41)。

图2-40 国内国际铜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北京有色金属网,国际价格源于中国金属通报。

图2-41 国内国际铝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北京有色多属网,国际价格原于中国金属通报。

金 国内外金价呈倒“W”形变化态势。国内金价平均为338.9元/克,同比增长3.4%,由1月的332.5元/克上扬至2月的354.5元/克,再下调至7月的327.0元/克,后升至9月的355.0元/克,四季度再次下调,12月为338.2元/克。同期,伦敦黄金交易所黄金均价为1669美元/盎司,同比增长6.4%,年内变化与国内金价变化趋势一致(图2-42)。

图2-42 国内国际金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价格源于伦敦黄金属交易所。

稀土 国内稀土价格大幅下跌。氧化铕年均价为7817元/千克,同比下降43.5%,由1月的13100元/千克连续降至12月的6312元/千克。氧化镝年均价为3958元/千克,同比下降42.6%,由1月的5803元/千克降至12月的2583元/千克,降幅超过一半。氧化铽年均价为6227元/千克,同比下降44.3%,由1月的10900元/千克降至12月的4643元/千克(图2-43)。

2012年稀土价格快速回落的原因:一是赣州地区恢复生产,为市场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货源,平抑了市场对供应的恐慌;二是欧债危机全面爆发,世界主要经济体财政吃紧,财政支持大幅减弱,市场需求减少,更是降低了市场预期;三是全球经济再现不确定性,下游市场的需求出现阶段性下滑,市场对稀土原料需要增速减缓。四是国内资金面开始趋于紧张,资本成为稀缺物品,在稀土供应逐步恢复,市场价格回调,以及国家部委严打之下,资本开始大规模撤出稀土市场,也加速市场价格的下滑;五是美国及澳大利亚两个大型稀土项目已经完成量产规模,年底的供应量能达到国际市场尤其是轻稀土需求的50%左右,并计划在2013年实现全面量产,这降低了市场对中国稀土原料价格的预期,并有效地平抑了国际市场的价格,客观上也降低了国内稀土市场的价格。

图2-43 中国重要稀土产品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稀土价格网。

专栏11 首发《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为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稀土行业的了解,2012年6月20日,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这是国内首次发布与稀土有关的白皮书,内容涵盖稀土现状、发展目标、技术进步、出口政策等多项内容。

1.我国稀土行业为全球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促进稀土的公平贸易。当前,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中国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等均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中国的稀土材料、器件以及节能灯、微特电机、镍氢电池等终端产品,满足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2.我国为全球稀土供应付出了巨大代价

——资源过度开发。包头稀土矿主要矿区资源仅剩三分之一,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储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回收率不到50%,包头稀土矿采选利用率仅10%。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稀土开采、选冶、分离存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酸化,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轻稀土矿在冶炼、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高浓度氨氮废水、放射性废渣等污染物。

——产业结构不合理。冶炼分离产能严重过剩。稀土材料及器件研发滞后,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匮乏。稀土作为一个小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众多,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行业自律性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

3.我国稀土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稀土行业的发展。2011年5月,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法加强对稀土开采、生产、流通、进出口等环节的管理,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加强稀土行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国家稀土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等重大问题;设立稀土办公室,协调提出稀土开采、生产、储备、进出口计划等,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做好相应管理工作。2012年4月,批准成立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非金属矿产品价格稳中有降

钾 国产氯化钾全年均价为3076元/吨,与上年持平。从月度看,月均价呈逐步下降态势。从1月3100元/吨波动降至12月的2900元/吨,变化趋势与2011年相反(图2-44)。

图2-44 国产氧化钾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

水泥 水泥全年均价为359.0元/吨,同比下降6.2%。从月度看,呈先抑后扬态势,由1月的378.4元/吨波动降至9月的344.7元/吨,后上扬至12月的360.0元吨。

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趋紧,价格持续上涨

近几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矿产品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世界经济增长的地区继续扩大,美国经济稳健运行,日本经济复苏动力不减,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明显地改善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之受政治因素和投机资金炒作的共同影响,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供不应求,加之美元继续疲软,使得以美元结算的大多数国际矿产品价格普遍攀升,许多矿产品价格创多年来最高纪录,这是近期世界矿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同时,尽管世界矿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表1.6),但由于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释放过于强烈(表1.7),使得矿业生产和矿产品市场难以适应,表现为需求强劲,供应不足,供需形势趋紧,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扬。但是,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影响,矿产资源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需求减缓、价格暴跌,很可能会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矿产勘查开发。

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年平均价为72.26美元/桶,比2006年上涨9.5%;2007年铁矿石长期供货价格上涨了9.5%,2008年从巴西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65%,从澳大利亚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96.5%;2007年世界精炼铜平均价7119美元/吨,同比上涨5.8%;精炼铝价格2638美元/吨,同比上涨2.8%。

表1.6 世界主要矿产品产量

续表

表1.7 世界部分矿产品消费量

1.4.1 能源供需矛盾凸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2007年是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增长的第4个年头。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继续增长。2007年,尽管所有燃料的消费量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慢了下来。随着公众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能源工业成为全球的焦点。2007年,原油价格(大庆原油)持续波动上涨,12月上涨到了90.41美元/桶的高点。天然气价格被上升的油价拉高。面对需求的变化,美国Henry Hub2007年天然气平均价格为每百万英制热单位6.95美元,较2006年上涨2.7%。英国2007年Heren NBP价格则下跌23.7%,为每百万英制热单位6.01美元。生产能力紧张、气候条件恶劣、中东地区持续的冲突、世界许多国家的内乱以及投资基金大量进入能源领域,均为推动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但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均未出现短缺。能源供应安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地缘政治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加剧(表1.8)。

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9.06亿吨,同比下降0.2%(表1.6),为自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消费量为39.53亿吨,同比增长1.6%。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4.1%。美国的石油消费量连续第3年出现负增长,较2006年减少了0.1%,但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比重仍达23.9%。从主要消费地区来看,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仍是石油的主要消费区,在世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7%、30.0%和24.0%。2007年全球石油日消费量的增长达到了99万桶,从而使日石油消费量达到了8522万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消费量约每日下降了38.5万桶。2007年,欧佩克石油产量日减产35.6万桶。2007年其他生产国的产量日减产25.6万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产量每日下降了28.7万桶,为连续第5年下降。期间,俄罗斯的产量达到了新的高峰,日增产0.9万桶。美国、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产量也都有所增长。2007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每桶为71.82美元,比2006年的平均价上涨了10.3%,12月达到了每桶90.85美元的峰值(表1.8)。

表1.8 2002~2007年世界主要市场原油价格 单位:美元/桶

2007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94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2.4%,略低于10年平均值。俄罗斯和美国是天然气生产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产量分别是6074亿立方米、5459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0.6%和18.6%。中国的天然气产量增长18.4%,在世界产量中所占份额很低,仅为2.4%。2007年,世界天然气的消费量为2.925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了3.1%,高于2006年2.4%的增长率。美国和俄罗斯为世界两大天然气消费国,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6131亿立方米、4321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22.6%和15.0%。200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幅为19.9%,为世界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但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仅为2.3%。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是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2007年,煤炭仍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燃料。2007年煤产量为63.96亿吨,同比增长3.3%;消费量31.78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5%,高于10年的平均值。其中拉丁美洲增速最快,拉丁美洲地区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较上年增长了6.0%和7.3%。中国仍为世界最大煤消费国,2007年煤消费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仍高于10年平均值。2007年中国消费量增长7.9%,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41.3%,占全球消费量增量的70%以上;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是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美国为第二大煤消费国,2007年煤消费量为5.7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8.1%,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煤炭的增长平缓,增幅为2.0%,高于过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目前,国际煤炭的价格仍然相对较低,煤炭价格增幅小于石油和天然气。

2007年,核能消费量6.22亿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0%。美国仍为世界最大核能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美国核能消费量为1.92亿吨油当量,占当年世界核能消费量的30.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消费量为5.27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增量的84.7%。中国核消费量增长了14.6%,为1420万吨油当量。法国作为核电消费大国,2007年核电消费量9970万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4%,占世界核电总消费量的16.0%。

1.4.2 世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铁矿石供应偏紧价格大幅度上涨

2007年世界钢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22亿吨,比2006年增加了6.7%。这是世界钢产量连续第4年超过10亿吨大关。2007年世界钢产量比10年前增长了76.4%,比5年前增长了55.5%。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钢国,2007年的产量达到4.89亿吨。中国钢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为37.0%。在5大产钢国中,日、美、俄、韩4国的钢产量总和仅为中国钢产量的69.6%。日本为第2大产钢国,产量为1.20亿吨。美国排世界第3,为9721万吨。其他重要产钢国有俄罗斯、韩国、德国、印度和乌克兰等。目前世界钢铁进出口大国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的钢铁贸易在世界钢铁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由于目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国际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和俄罗斯。

铁矿石需求的增长驱使铁矿生产公司加速扩能增产,从而使2006年世界铁矿石产量达到了16.90亿吨,比2005年增长了9.7%。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供不应求,世界主要铁矿生产公司在2006年度的价格谈判中再次提高了铁矿石价格。尽管中国作为铁矿石贸易大国直接参与了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但由于3大矿业巨头垄断了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70%,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处于下风,最终不得不再次接受涨价9.5%的价格协议。

近年来,除钼外,全球多数铁合金矿产品,如精炼镍、锰矿、铬铁矿、钴矿、钨矿等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普遍上涨。

1.4.3 市场供不应求,大多数有色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量快速上升,尽管产量也不断增长,但总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表1.9),价格持续上涨(表1.10)。2007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激增,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市场供应不足,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价格大幅走高。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10年来的新高,2007年6种主要有色金属中,铅年平均价继2006年大幅上涨后再涨100.5%,高达2580美元/吨;锡、镍年平均价分别为14539美元/吨和37230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65.9%、53.3%,均创17年来的新高;铜、铝的年平均价分别为7119美元/吨和2638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2.8%,由价格大幅上涨转入高位平稳;锌年平均价为3242美元/吨,同比下降0.9%,是6种有色金属中唯一下降的。世界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有了不同幅度增长,但市场供应紧张状况日趋严重。2007年其他有色金属也大都呈现产消俱增、市场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锑、铋、镉、铟、钛、钴和硒等金属的价格都有较大涨幅。

表1.9 2007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 单位:万吨

表1.10 2001~2007年主要金属现货价格(年平均价)

1.4.4 贵金属市场供需两旺,大多数贵金属价格上扬

尽管近年来,世界黄金需求量变化不大,但黄金价格一路走高。2007年,与大多数矿产品一样,国际贵金属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景象,全年金价大幅度波动,年均金价达696.39美元/盎司,比2006年上涨15.2%(表1.10),12月28日黄金价格涨到833.75美元/盎司,创下27年新高。从供给方面来看,2007年世界黄金的矿山产量为2200.7吨,同比下降1.3%,造成供应减少。尽管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矿产金产量持续上升带动亚洲矿产金产量增长,但其他各洲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从需求方面来看,2007年投资仍是黄金需求的主要领域,而且也是2007年黄金价格涨跌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以及势的变化,黄金的货币功能和战略保值功能愈来愈显重要。另外,传统上美元是亚洲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部分,由于美元长期贬值以及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使得各国增加黄金储备以抵御贬值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但是官方的黄金储备只有600多吨,调整战略储备结构以及增强汇率的灵活、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加之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官方储备中黄金的比例也是较少,因此增加黄金储备需求逐渐增大。

2006年世界白银制造业总需求量为26142吨,比2005年下降0.9%。从消费领域来看,工业应用为最大消费领域,占总需求量的51.2%,其次为首饰业,占19.7%,其他摄影业占17.3%,银器占7.0%,银币及证章占4.7%。此外投资需求约1500吨左右。2006年世界矿产白银供应量估计为28359吨,比2005年下降1.5%。其中70%为矿山产量,21%为废料回收,9%为政府抛售。整体来看,2006年国际白银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量供应缺口。从近几年的国际银市场来看,白银价格的走势与市场供求状况不存在必然联系。当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超过6.00美元/盎司时,直接左右市场的就不是供需关系,而是投机、汇率等因素。近两年的国际白银市场就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的白银供需现状对市场产生的直接影响力很小。短期内经济形势、美元汇率变化、国际石油价格等仍然是决定银价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白银主要为铜、铅、锌和黄金等矿产的伴生矿产,因此白银相关金属行情的好坏,也影响着白银的市场。

汽车工业是铂族金属的主要终端用途,因此铂族金属市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度愈来愈大。2006年,全球铂需求量为678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1.2%。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汽车等工业用途,珠宝加工业需求则有较大幅度下降。2006年铂的供应量增长超过了需求增长。全年总供应量为679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2.2%。供应量增长主要来自南非生产能力扩大到529万盎司,由此导致供应量大增。总体来看,2006年铂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仅有1万盎司的过剩。2006年,全球钯需求量为664万盎司,比2005年下降10%。需求下降主要源于珠宝加工业需求下降30%,该领域需求已经不到1万盎司。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消费量大增多少弥补了珠宝领域需求下降造成的损失。2006年钯的供应量为806万盎司,比2005年下降4.1%。总体来看市场供需也基本平衡。2006年全球铑需求量为83.7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1.2%。汽车催化器仍是铑的最大消费领域。尽管全年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但市场总体仍显供应不足,由此导致价格增长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