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煤制气还有发展前景吗

2.当前新疆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克拉玛依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

中国煤制气还有发展前景吗

新疆塔城油价是多少_塔城有油田吗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煤制合成天然气(简称煤制气)行业逐步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十一五”期间建设了几个示范项目。同时,政府对煤制气发展经历了前期的严格控制后,2012年政策所有转变,开始有意识地扶持煤制气行业发展。在国际油价高企、国内煤价低迷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煤制气发展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各地发展煤制气热情较高,煤制气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煤制气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来自资源承载、环境容量、管网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挑战。我国煤制气发展应综合考量,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煤制气发展现状

1.国外煤制气发展现状

美国、英国、丹麦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开展煤制气技术研发,多数国家只作为技术储备而未投入商业运行,目前仅美国和南非在发展煤制气项目。美国大平原煤制气厂是全球(除中国外)唯一一家商业化运行的煤制气工厂。该厂建于年,年产能14亿立方米,目前运行情况良好。美国2010年前也曾提出约15个煤制气项目计划,但随着页岩油气革命,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煤制气项目的经济性受到严重挑战,导致这些计划被搁置。南非也致力于发展煤化工,目前正在建设一个煤制气项目。

2.国内煤制气发展历程与现状

(1)我国煤制气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煤制气发展历程并不长,主要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五”末至“十二五”初,国家严控煤制气项目审批。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开展煤化工示范工作,重点抓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五类,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此后,全国各地掀起对煤制气行业的投资热情,提出大量项目建设计划。2010年6月,由于担心各地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专门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煤制气项目的审批权限收紧到国家层面。2011年3月,发改委再次明确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含)以下的煤制气项目。最终发改委仅核准了4个煤制气示范项目。

第二阶段:“十二五”中期,国家对煤制气行业发展显现出扶持态度。2012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煤制气产量将达150亿~180亿立方米,占国产天然气的8.5%~10.2%,这是煤制气首次被写入天然气发展规划。业界重燃对煤制气项目的投资热情

(2)我国煤制气行业项目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核准了4个煤制气示范项目,合计产能达151亿立方米/年。分别是大唐发电内蒙古赤峰克旗40亿立方米/年项目、大唐发电辽宁阜新40亿立方米/年项目、内蒙汇能鄂尔多斯16亿立方米/年项目和新疆庆华集团伊犁55亿立方米/年项目。这四个项目在“十二五”期投产并达产的可能性较大。其中,大唐克旗项目一期13亿立方米/年和新疆庆华伊犁项目一期13.5亿立方米/年工程均已建成投产。

2013年3月以来,已有8个煤制气项目陆续获得国家发改委授予的“路条”,主要集中于新疆伊犁、准东、塔城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兴安盟等西部煤炭主产地,投资者以大型能源央企为主。若8个项目全部获准建设并投产,合计产能将高达811亿立方米/年。但受环保政策、配套管网建设等因素制约,预计这些项目在2015年前全部获得核准的可能性较低,极个别项目有可能在2017~2018年投产,2020年总产能可达200亿~300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制气仍处在示范阶段,难以开启大规模商业化进程。

(3)配套管网建设稳步推进

随着煤制气项目开工和投产,我国配套的煤制气管道建设也同时展开。目前国内已建成三条煤制气管道,一是西三线“新疆伊宁—霍尔果斯输气管道”天然气支干线,全长公里,设计输气量300亿立方米/年,已于2013年2月投用;二是克旗煤制气外输管道,设计输气量1200万立方米/日,已于2013年底投产;三是阜新煤制气外输管道,全厂110公里,设计输气量1200万立方米/日,2013年10月贯通,但尚未投产。规划中还将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大同等地建设项目配套的煤制气管道。

(4)局部地区呈现过热苗头

除了已获国家批准的煤制气项目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还有60多个煤制气项目处于规划计划阶段,等待国家发改委批复。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若全部投产,预计总产能将超过260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行业已呈现出投资过热的苗头,也出现了一些未批先建的项目。

二、我国煤制气行业发展优势

从资源基础、经济性、政策扶持力度和天然气供需角度分析,我国发展煤制气产业具备一定发展优势。

1.拥有充沛的煤炭资源基础

与油气资源相比,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据中国工程院等机构的研究和评价结果,我国煤炭资源总量(远景储量)为5.55万亿吨,已累计探明的保有储量约1万亿吨,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随着勘探开采的技术进步和力度加大,中国煤炭资源的探明可采储量还将持续增长。煤炭资源总量可满足我国煤制气发展的原料需求。

2.煤制气价格具有一定竞争力

经济性是煤制气项目最主要的考量指标。项目成本与煤价、投资规模、工艺路线等均有关。若仅计算煤制气的直接成本,按当前技术水平,1吨原料煤可以生产约300立方米天然气。如果煤价为每吨150元,加上设备折旧、管理、人工以及燃料等其他成本计算,在不考虑管输费用时,经济规模的煤制气装置的生产成本约为1.0-1.5元/立方米,随着规模扩大生产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以典型的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为例,采用三种主流的气化技术,煤制气的生产成本如表所示。

将以上测算的煤制气生产成本与国内自产天然气及进口气价格比较,可以发现在当前煤价和气价下,煤制气与国内自产天然气相比优势不明显,与进口气相比具有较强竞争力。

与国内自产常规天然气比较:2010年《国家发改委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价的通知》将西气东输的城市燃气(工业)出厂价定位1.19元/立方米,煤制气在煤炭成本150元/吨时生产成本约1.25元,若再考虑煤制气企业的利润,目前的煤制气较国产天然气的经济优势并不明显。

与进口气比较:2012年我国进口管道气到岸均价2.44元/立方米,进口LNG到岸均价2.52元/立方米。因此,只要国内煤价在450元/吨以下,煤制气与进口气相比就有竞争力。

目前我国煤炭价格持续低迷,新疆煤炭坑口价每吨不过百元,现阶段煤制气具有较好地经济性,这也是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煤制气的主要原因。

3.煤制气是煤炭清洁利用的一大发展方向

长久以来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直接燃煤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煤炭利用方式。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城市连续出现雾霾天气,环保压力不断增加,政府极力推动煤炭利用向清洁化方向转变,煤制气便是一个较优的煤炭清洁化利用途径。与其他新型煤化工相比,煤制气由于单位热值耗水量和二氧化碳排放较少而受到政府政策支持,是煤炭清洁利用的一大发展方向。

4.煤制气有助于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

近年来,天然气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越来越大,而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勘探进展和管道建设等因素限制,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较慢,供应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气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2012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28.2%,2013年将达31.6%,未来还将继续攀升。发展煤制气是当前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压力,降低对进口天然气资源的依赖,有助于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此外,在富煤地区发展煤制气,还有利于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新疆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亚市场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购买力,还有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是我国实现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是中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与我国贸易关系密切。新疆作为我国唯一与哈接壤的地区,一直都在中哈经贸合作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重任,是我国对哈出口的主体。2008年,新疆完成外贸额222.17亿美元,增速62%,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2位,在西部超过四川居第一位。面向中亚地区的边贸额达176.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占新疆外贸总额79.4%,占全国边贸总额57.1%,新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边贸大省。2008年,与新疆建立经贸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7个,其中哈萨克斯坦作为新疆8个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一员,与新疆双边贸易额在2007年占新疆外贸总额的50.8%,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40.8%,但仍为新疆第一大贸易对象国。

由于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需求趋缓、油价大幅下跌以及资金外逃等因素影响,导致哈国财政收入锐减,对外投资、支付以及接收外来劳务的能力下降,基础设施投入和消费减少,金融体系流动性出现一定困难,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制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世界银行预测,哈国2009年至2011年GDP增长率约为2.7%~4.1%,经济增速回落将直接影响市场需求,致使新疆对哈出口从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开始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据也显示出同比大幅下降。目前,新疆面临着如何顺利度过出口低谷,实现对哈出口持续增长的严峻现实问题。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曾明确表示,中亚地区具有成为强大经济中心的可能,因为中亚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7年人均GDP,俄罗斯为11000美元,排独联体第一位,哈萨克斯坦为9000美元,排第二位,未来哈国甚至可能超过俄罗斯。显然,哈萨克斯坦进口能力的提升仍有巨大空间,研究对哈出口增长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出口增长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

哈国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该国人口规模在中亚五国中仅次于乌兹别克,截止2007年底总人口约1539.7万。据哈总统2005年国情咨文显示,哈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东南欧国家,正向中欧国家靠近。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哈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列。2007年,哈国GDP达1038亿美元,人均GDP达6744美元,均居中亚五国之首(见表1)。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出席哈第17届外商投资会议上表示,预计到2015年,哈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2006年,哈国居民名义人均月工资约为323美元,同比增长26%,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370美元(见表2)。可见,哈国国内市场潜力较大,对哈继续扩大出口仍有巨大空间。

(二)贸易基础

1.双方贸易关系密切,市场双边依赖程度高

哈国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俄罗斯)和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俄罗斯和瑞士)(见表4)。1992年以来,新哈贸易年均增长25.2%,占哈国外贸比重从3.5%提升到14%(见表3)。2008年新哈贸易额为93亿美元,占新疆贸易总额的40.8%。

2.双边贸易互补性强

从资源禀赋看,哈国能源、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都很高,而新疆正致力于构建中国西部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除自用外还大量销往国内市场,缓解短缺状况,这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体现,该领域目前和将来都会是合作重点。从市场需求看,哈国80%的石油需要外销,从新疆的进口以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轻纺工业制品、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随着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实施,新疆已成为中国对哈国贸易、投资活动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沿海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将为满足哈国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与欧美相比,哈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新疆出口结构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在价格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在哈国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相应减少耐用消费品和投资消费品消费的情况下,对新疆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产品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三)资源基础

哈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其中钨储量世界第一,铬矿占世界30%,居第二位,铜矿的蕴藏量占世界的10%,铅矿占19%,锌矿占13%,均居世界第一,锰矿占25%,占世界第三位,铁矿占10%,磷矿石世界第二,金矿世界第四。另外石油远景储量130亿吨,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天然气11700万亿立方米,煤储量540亿吨,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誉,尤其是尚未开发的里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油气储量惊人。哈国丰富的资源、能源,为新疆将来实施进口资源深加工及出口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产业合作基础

哈国经济发展以石油、煤炭、天然气、采矿业、农牧业和重工业为主,但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新哈产业合作可以重点定位于采掘业和重工业,由于投资合作门槛高,需要资金量大,投资风险大,适宜新疆大企业进行集中投资。截止2007年底,哈国累计利用外资688亿美元,是中亚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45%都是投向开采业,目前欧盟投资占哈吸引外资总额的53%,俄罗斯是第二大投资方。新疆截止2005年底在哈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0家,协议投资金额26万美元,占新疆对外投资总额45.3%。近年来,由对外投资带动的机电产品及设备出口已经越来越成为新疆对哈出口的一个新增长点,如2008年,由于中哈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全面实施,我国对哈钢管道的出口量大幅增加,占哈国从我国进口额的24.8%;钻机等施工机械出口额同比增加近72%(2007年进口额为0.79亿美元);而且,因我国通讯公司参与哈国通讯项目,对哈出口通讯设备数量和数额也大幅增加。

三、出口增长的贸易模式选择

(一)应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加强双边政府层面的沟通协调

相对于其他中亚国家,哈国拥有一个强势政府,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国家稳定和进行经济宏观调控。但由于哈国政府过于强调国家经济安全,政策优惠惠而不实,且国内存在一些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对中国有敌意,认为本国政府“让步过多”将会损害国家利益、中国正在通过对中亚非法移民实施“静悄悄的殖民化”等等,所以哈国政府对与新疆经贸合作持保守态度,贸易政策更偏向于保护贸易。金融危机中,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进一步增大,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全球范围内各国贸易政策趋于保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趋紧的贸易环境,使新疆企业开拓哈国市场难度比以前更高,只有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才能够确保出口的稳定增长。新疆要进一步扩大对哈出口,就必须加强与哈政府层面的对话,彻底解除对哈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二)应积极推行“贸易先行,产业联动”的“投资与出口互动模式”

哈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常被资源丰富、人口较少的国家采用,如中东的阿联酋、科威特、沙特等国,这类国家主要依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出口和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近年来哈国依托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应继续扩大哈国资源的进口,并积极实施进口资源深加工战略,逐渐增加对哈国资源深加工产品出口,在出口过程中,逐渐深化资源领域的合作深度,拓展合作的宽度,为双方进一步在资源深加工领域展开产业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新疆企业也应努力尝试“走出去”战略,在哈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与加工业务,在加强对哈投资的过程中,以投资带动大批设备与产品的出口,从而成功实现投资与出口互相拉动的积极效应。

四、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

(一)不断丰富贸易手段,拓展新的贸易空间

新疆外贸发展中边贸地位非常重要,2008年边境小额贸易额达176.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占新疆外贸总额79.4%,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新疆边境小额贸易的开展都是通过新疆企业从中亚接单,之后采购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品,再转卖哈国,实质上进行的是中国境内转口贸易。由于新疆本地工业落后,出口的地产品不到全部出口商品的30%,而且新疆外贸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哈国市场上议价能力较弱,这种境内转口贸易给新疆当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实际上是很有限的。显然,丰富贸易手段,积极拓展新的贸易空间非常必要。

1.加强新疆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是扩大出口的重要支点

境内转口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放眼将来,新疆仍然应该立足于一般贸易,这是新疆提升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乃至扩大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因此,当前新疆应吸引国内大企业在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沿线大中城市大力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与哈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重点应抓好农产品、建材、高新技术等出口基地建设,夯实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出口基地建设切实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新疆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出口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发挥出口基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促进贸易和产业有机结合,增强产业对贸易的支撑力度。

2.努力把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动力

哈国物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高,且处处强调本国经济安全,对他国防范和歧视性政策越来越多,导致外资进入门槛高,成本增大。因此,在哈国投资发展制成品境外加工业务显然不是合理选择。但哈国市场潜力较大,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所以新疆可以通过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博乐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地培育和发展对哈国出口加工业务,其中乌鲁木齐—昌吉正在申请批准成为东部和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点,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距中亚最近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正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面向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同时,还可以利用哈国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进口资源加工贸易,例如在对哈开放的两个最重要的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设立的口岸出口加工区,将其建设成为新疆扩大对哈国进口加工贸易的窗口和重要平台。对哈国进出口加工贸易发展也是新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战略的具体体现。以贸易为先导,带动加工制造业共同发展,有利于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通过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新疆转移,最终将新疆建设成为向西出口加工基地。

(二)拓展口岸功能宽度,挖掘口岸经济潜力

目前,新疆经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对哈国开放口岸占7个,主要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其中,阿拉山口口岸是国内唯一一条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口岸,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新疆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黄金通道,过货量占新疆全部口岸过货总量的90%,2008年,过货量超过了2000万吨,仅次于满洲里,居国内陆路口岸第二位,是新疆最重要的对外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端,自然条件优于阿拉山口,目前已经具备年出入境旅客300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过能力,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随着精—伊—霍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中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霍尔果斯也将发展成为铁路、公路、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并举的综合性口岸,发展潜力巨大。两大口岸已成为新哈经贸合作最重要的窗口和门户,立足于口岸,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作用将不断得到提升。但目前口岸不能仅满足于作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应突破原来流通功能的局限,加强贸易功能,使原来的贸易黄金通道逐渐发展成为对哈国的贸易基地,使口岸经济潜能得到不断提升。

(三)以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设立为起点,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

哈国政局、社会较稳定,为新疆扩大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不过,近年来哈国虽不断改善贸易投资环境,但其经贸政策惠而不实,比如政策变化快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对新疆产品和投资入境限制较严、企业经济纠纷由于国际仲裁机制不健全难以妥善解决等等,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新疆企业出口风险。另外,由于哈国目前尚未加入WTO,其国内市场规范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企业公平竞争,新疆出口商品常遭遇同质不同价的歧视待遇,投资审批也过于苛刻,门槛很高。因此,扫除贸易障碍,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势在必行。

2004年9月,中哈签署协议,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并共同致力于将其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这是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最早的自由贸易区,将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探索模式积累经验。2006年3月,中国政府已正式赋予中心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双重优惠政策,标志着中心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心将建成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由港,以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高度开放的综合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区域。今后,可将该中心的成功经验逐渐推广到对哈国开放的其余六个口岸,尤其是阿拉山口口岸,最终将七个口岸打造成对哈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

(四)明确地州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力争新疆各地州出口“百花齐放”

乌鲁木齐和昌吉应抓住乌昌一体化发展的机遇,积极打造面向哈国的出口加工基地和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伊犁州应依托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形成以生产加工和出口为主的开放型产业格局;博州应立足口岸优势,积极发挥能源资源大通道作用,全面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喀什地区应借助“喀交会”平台,打造成中亚经济圈的重心;塔城地区着力点应为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建设。

结束语

实现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持续增长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应与哈国多开展一些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商,为出口增长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合作环境。同时,还应该以投资和出口互动为基础,展开与哈国间产业和贸易的多层面合作。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新疆必须立足于长远,加强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并逐渐将对哈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动力。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拓展对哈开放口岸的功能,挖掘口岸经济潜力,使口岸由贸易通道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基地和贸易自由化平台。金融危机影响只是暂时的,出口增长的未来可期

克拉玛依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

我是个克拉玛依的中学生。其实全疆克拉玛依市最富裕的城市,人均GDP在全国位居前五,还曾经位居第二,仅此于深圳。克拉玛依的主要经济得于石油产业,众所周知现在油价飙升,由此可知克拉玛依的富裕。真是由于有高收入,所以政府加强了城市的建设,特别是引入额而齐斯河后,加强了城市绿化和农业发展。众所周知石河子市有名的卫生城市,而克拉玛依也是卫生城市,而且还是西北五省唯一被选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城市。也是因为有高收入,加之周边短途旅游地少,所以克拉玛依人喜欢当地消费,比如吃饭,购物,唱歌,工作学习之余,生活还是丰富的,这就造成了克拉玛依高消费高物价,值得一提仅仅30多万人的克拉玛依在KFC头天开业消费量可是比乌鲁木齐还要高很多的,而且也不是不通火车的,估计明年克拉玛依就通火车了,那时候比现在更奢华喽,你不妨来这里享受下生活,还有好多就不一一介绍了,你如果看了克拉玛依新建的政府区,特别是市政府大楼的气派,还有世纪公园的五彩斑斓,就会明白克拉玛依为什么是西北戈壁的明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