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很重要么?

2.政府管制价格有哪些类型?会产生何种经济后果?

3.下一轮油价调整是涨还是跌?

4.油价为什么是负值?什么意思

5.原油价格走势主要受什么影响比较大?

石油很重要么?

国际油价下跌的后果有哪些_国际油价下跌的后果有哪些表现

众所周知,石油关系着一国的安全与发展大局,因此,它既是一种意味着巨大财富的重要商品,又具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政治特性,能够造成国际斗争中的重大政治后果。在许多情况下,油气产品常被某些国家当作战略武器使用,以威慑或制约他国,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

石油的政治后果首先表现为,石油消费量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来说,在石油价格平稳的阶段,经济的增长与石油消费的增长成正比关系。这就是说,经济要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作保证。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一般保持着1:1.5的比例关系。如果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供不应求,势必成为遏制一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增长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最大的政治,所以就一个国家整体而言,石油对经济的遏制可以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政治后果。其次,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在战时关系一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各国都尽可能地控制石油资源,谁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攫取东南亚的石油资源,入侵苏联打算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他们都企图通过控制石油资源来主导战争。从这一角度看,石油的直接政治后果更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上述原因,石油在国际关系运作中常常被用来作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造成许多直接间接的政治后果。“石油禁运”便是其一。“石油禁运”可以是产油国对消费国采取的,也可以是某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另一些国家实行的。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为迫使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撤军,1973年10月阿拉伯产油国采取了减少石油产量和对美国、荷兰等国的石油禁运。这次行动产生了效果。在阿拉伯产油国实行石油禁运期间,欧共体国家为保证取得石油供应,于1973年11月6日发表声明,这些国家的外交部长要求“在中东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提出“以色列必须结束1967年冲突以来的领土占领;……承认在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时,必须考虑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再如,联合国为反对南非种族主义而对南非实行石油禁运。而且,石油还是促使某些国家结盟的主要原因。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美国看中了加拿大、墨西哥丰富的石油资源。据报道,美国1989年底的5.8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中,3.88亿桶含硫原油绝大部分来自于墨西哥。而且,美国1992年进口原油38820万吨,其中5190万吨是由加拿大进口的,从中东进口的数量为8830万吨。可见,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仅比从加拿大进口原油多3640万吨。显然,美国建立此自由贸易区,可以在自己的后院解决相当数量的石油供应问题,以减轻对不安全的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

由于石油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大都是石油进口国,特别是对危机四伏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很深。据美国能源部统计,自1950年以来,由于中东地区的各种政治、经济事件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石油供应中断大约有15次。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经合组织成员国都纷纷开始建立大量石油储备,确立了自己的应急能源储备体系。这种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是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方面:(1)保障供给。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石油应急供应,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2)稳定油价。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本身对市场就起着制衡作用。在1990年,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维持96天的消费。这么大的储备量和库存量随时都可以被抛售到国际市场上抑制油价的上升。正如西方报刊所评论的那样,尽管石油储备是对付石油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遏制油价的上涨。(3)威慑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的时间。同时还可使潜在对手认识到这种储备能在相当长时间内起到石油供应的保护作用,在作出使用“石油武器”的决策时,不得不顾及可能给自己的石油收入所带来的无法承受的损失。

在这方面,中国目前面临的局面却是十分严峻的。中国目前当年产出的石油基本上都是当年消费,由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短缺的部分一般是通过减少石油出口和增加石油进口弥补。近几年来,原油出口量连年递减,而进口量逐年上升,到1993年原油的净出口量已经只有378.24万吨。而成品油进口量由1991年的800万吨增加到1740万吨,出口量则由466万吨减至370万吨。从这一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已成定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除了一些石油和石化企业拥有总共一两千万立方米容量的生产周转性储油罐以外,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尚属空白。所以,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的筹划与实施必须提上日程。

从西方战略石油储备所得到的启示

70年代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在西方引起了极大震动。危机过后,西方各石油消费大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到1992年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94天;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另外法国也拥有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

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鉴于石油的安全供应事关重大,所以美国石油政策的制订非常重视国家石油供应的充足与安全,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石油供应,给予极高的重视。美国从1912年到20年代中期就在国会中陆续通过法律,将国内4块可能有丰富油气储藏和3块有大量页岩矿藏的广大地区划为“海军用油保护区”,规定只许海军在战时急需时经国会批准后开采。迄今这些地区的矿藏仍在美国国家严格控制之下。

美国自1975年由国会授权政府开始兴建庞大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1977年进行了第一次政府购买。大规模的采购则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1978-1980年美国的石油储备维持在1亿桶。1981年则猛增到2亿桶,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市场供应趋于紧张,油价看涨,西方因恐慌心理疯狂抢购库存油,美国也不例外。尽管当时油价很高,1981年美国购进的战略石油储备仍高达每天33.6万桶。1982年战略石油储备上升到3亿桶,到1990年接近5.9亿桶。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其储备总量占经合组织国家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的60%。目前已达到6亿桶。

海湾危机期间,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经受了真正的考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后,虽然在最初两小时国际石油价格普遍上涨,如在新奥尔良和休斯敦的现货交易中,油价由每桶32美元涨到35美元,但在这之后,油价立即全面下跌。1月18日,布伦特原油收盘价格跌到每桶18.20美元,处于1990年8月2日以来的最低水平。到海湾战争结束时,油价为每桶21美元上下,约比开战前低10美元。海湾战争之所以并未引起油价如大多数人战前所估计的那样上涨,主要原因是美国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及其它有效的配合措施。1月16日,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近6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中,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若按1990年上半年每天消费1765.5万桶计算,美国已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供全国消费34天左右。而且,国际能源机构(IEA)也积极配合。截止1990年底,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石油储备高达36亿桶,可供消费96天。1月11日,国际能源机构宣布,一旦海湾爆发战争,该机构将每天向国际石油市场投放250万桶石油。这些行动,对消除市场供应可能中断的心理恐慌,起了巨大的镇静作用。另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其它措施,诸如,请各大石油公司在战争期间将石油价格冻结在战前水平,派能源部长沃特金斯专程去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寻求弥补石油供应的缺口。为弥补伊拉克、科威特400万桶/日的缺额,欧佩克决议暂时中止其配额生产体制,其成员国可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增加产量,实际欧佩克后来增加的原油产量超过了这个400万桶/日的需求缺口。这些措施特别是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起到了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和平抑市场原油价格的作用。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仍在增加,预计到2000年进口石油将占到美国石油供应量的67%。为应付由此而带来的风险,1989年美国参议院决定,拟将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提高到10亿桶,于2000年完成。由此看来,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已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并已成为美国政府对付石油危机的一张王牌。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石油消费量在1994年占能源总消费量的56.3%,其中99.7%的石油依赖进口。而且,日本进口的石油中77.3%(1989年)来自政局难以稳定的中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的石油供应体系直接受到围绕石油而形成的国际动荡的影响。因此,保证大量石油的稳定持续供应,以满足国内需求,对于日本来说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为此,日本采取鼓励私营公司进行石油的勘探与开发活动,加强与产油国的联系,实现石油供应来源的多样化等措施。此外,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是,建立充足的石油储备,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急状态。

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包括公司储备和政府储备,与美国不同,日本更重视公司储备而不是政府储备。日本的公司储备指私营公司的储备和液化石油天然气进口商的储备。从1972年,日本的石油公司开始进行石油储备活动,截止到1995年3月底,公司石油储备约为4540万立方米。同时,日本的政府石油储备也不少,1995年3月底,大约为4500万立方米。总储备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量。另外,与美国相比,日本除储备石油外,还建立了液化石油气的储备。1981-1988年液化石油气储备已能保证50天的消费水平。

西方战略石油储备的做法充分说明,鉴于石油是这样一种具有政治特性的特殊商品,是一种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战略物资,所以一个国家石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是一国石油业的唯一目标。石油行业的决策和管理者以及政府官员在考虑石油问题时,必须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政治头脑。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的筹划与解决,既应遵循经济规律的要从实际出发对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

随着进口石油的不断增长,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正不断提高,石油的安全供应问题逐渐突出。据中科院能源所预测,到2000年,中国年需原油2亿吨左右,而国内年生产能力预计为1.65-1.75亿吨,缺口近2500-3500万吨。这更强调了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源经理人讯 一、最根本的保障措施是重视和增加勘探投入,拥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储备

拥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储备比储存石油更安全、保险。首先,勘探投入减少必然导致对外来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给西方石油消费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其石油进口费用大大减少,通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上升。但低油价实际上打击了西方国家的石油业,勘探投入减少。西方大石油公司1986年的石油勘探开发投资比1985年减少约30%,其中美国减少了近40%。1986年底,全世界在用钻机数目约为2200台,比1985年底的3500台下降了37%左右。美国在用钻机数量下降幅度最大,1987年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和石油勘探投资减少,西方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加深了,美国原油消费量40%以上依赖进口。其次,对外依赖加深,必将造成石油供应风险程度更高。世界上目前约有1000万桶/日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原油的实际供给量也大大超过需求量。若简单地从数量上分析,2000年以前是不会发生原油供应危机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1000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几乎全部掌握在欧佩克手中,其中70%在中东地区,而恰恰是该地区政治风险之高可谓世界之最。1973-1974年和1978-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给西方石油进口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国际政治风云的动荡混乱,这两次危机的发源地就在中东及波斯湾地区。有鉴于此,为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防止该地区突然中断石油供应给国家造成危害,美国等国家采取一系列能源保障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增加石油投资,更多地拥有资源储量。例如,英国和挪威扩大北海石油勘探规模。日本一方面利用日元升值油价下跌的机会从别国购买石油资源储量;另一方面与拥有资源的国家合作开发石油,企图从中取得一定量的产品支配权。日本1988年在石油勘探开发上投资15亿美元,几乎是1980年的两倍。美国政府为了增加石油储量也增加了勘探开发投资,投资地区不是仅局限于国内,还将大量资本投向国外石油前景良好地区,如加拿大和北海地区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所以说,中国石油安全供应的根本保证应是立足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力量的发展上,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石油资源合作,寻找并拥有更多的石油资源,这样石油供应的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尽快建立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

尽管拥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储量是最可靠的根本保证,但是,将石油购买来并贮藏起来,建立应急石油储备则不失为一种更快捷有效的安全供应石油的方式。这已为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以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1993年为例,这一年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总量达到3305.21万吨,而原油和成品油出口总量是2313.45万吨,原油进口量约占年原油总产量的11%。虽然这个比例与同一年的美国(40%)和日本(99.7%)相比要低得多,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据日本专家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403.84万桶/日,石油产量为309.4万桶/日,则石油净进口量约95万桶/日,相当于每年进口原油4730万吨(1吨=7.33桶,1年以365天计)。进口原油约占需求的24%。由此看来,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快就将翻一番。而且,在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中,进口中东原油的比例几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预计今后对不稳定的中东地区原油进口量将会继续增多。因此,石油供应的风险也将会进一步增大。另外,还要考虑到,美国拥有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可以用来保护其海外石油供给途径的畅通无阻,而中国尚无这样的凭借;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表现得原则性不足,灵活有余,苦苦谋求政治、外交大国地位而不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石油供应线极为脆弱,经常陷入有求于人惶恐不安的境地,中国决不能等到出现这样严重局面时才重视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综上所述,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应作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尽快予以筹划和解决。有一种意见认为,鉴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费难以筹措,所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问题可以等到2000年以后再考虑。这显然是一种只计较经济利益得失,而缺乏政治眼光的片面看法。能源经理人讯 三、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

中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当然应该适应中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情况,服从国家发展与安全及对外斗争的需要。仅就笔者考虑所及,具体的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

这首先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气都易于运输和储存;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进口原油在国内加工,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原油加工能力。另外,液化天然气的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会逐步建立。这是因为液化天然气在环境保护的要求下需求量将增加,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且能源极其缺乏,它与亚洲液化天然气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相距不远,那么,在中国炼油厂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下,进口一些液化天然气并储存起来的趋势有可能形成。但是,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1994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发现一个天然气资源异常丰富的大气区,总资源量达13.4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1/3。其中,可开发的经济资源量约为2.5-3万亿立方米。随着天然气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天然气产量将有大幅度增长,因此,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只能是原油储备的补充,天然气储备的量将不会太大。

2,中国战略石油的储存应分散布局、方式多样化

这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并适应中国油田分布广泛以及便于储存运输并尽量节省费用的需要。战略石油储备主要是为了对付包括战争在内的突发事件,所以把储存地点分散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袭击、破坏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加之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皆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战略石油储备的分散布局,可以因地制宜,就近使用生产或进口的石油建立储备,方便石油的加工、运输以及紧急情况时的调动和使用,提高安全可靠性,并节省各项费用。同样,储存石油的方式也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山区可以利用地形建立岩洞储存,在沙漠地区可以建设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在海湖水面可以建立浮动式船、罐储存,这样可以兼顾安全可靠与经济方便两方面的要求。能源经理人讯 3,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应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

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问题上,日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美国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为此,美国政府至1991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购买原油用了160亿,其余30亿用于设施建设。在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经费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日本要维持其战略石油储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维修费用。特别是日本私营石油公司的储备,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难以维持的。日本主要采取的办法,一是日本石油公团为私营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备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这些措施促进了石油公司石油储备的建设。为解决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经费问题,近几年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提出了新的办法。如1991年2月的一份议案,要求原油和油品进口者无偿提供相当于他们进口总数的9%作为战略石油储备,或给国防部作为“石油保险费”。这9%将足以满足国防部所需,并可以22万桶/日的速度充填战略石油储备,使储备总量在5年中由5.9亿桶扩充到10亿桶。但美国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并未采纳这个建议。

根据目前的情况,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来源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首先,如果战略石油储备问题能够被当作关系中国安全与发展大局的要务,象国防那样居于国家重大战略地位,那么由中央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石油储备,应是顺理成章不成问题的。所以,政府在建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发挥主干作用。其次,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条件下,石油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有了相当的自主权,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对原油及油品的需求,石油企业在储存石油方面的积极性将不断提高。这样,就为建立“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奠定了基础,中国各石油企业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企业两方面的作用,借鉴美日等国的做法,国家应在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上制订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对石油企业建设储油设施的工程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同时,对进口石油按一定比例征收“石油进口保险费”,将这部分石油集中起来建立政府战略石油储备。征收“石油进口保险费”应注意征收的比例不能太高。比例定得适当,不至于给进口石油的企业造成过重的负担。另外,笔者初步考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石油公司,在建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中一身二任,既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直接承建着,又是自身商业石油储备的积极筹建者。所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应该遵循国家的政治、经济需要和自身的商业利益的双重原则,积极进行战略石油储备的有关运作。

政府管制价格有哪些类型?会产生何种经济后果?

政府监管也被称为政府调控(政府alregulation)。控制活动的总称,研究政府干预市场的控制被认为是作为一个正式的经济学领域。管制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法院审理后,采用普通法,反托拉斯法间接干预企业经济

活动;其次,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市场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国有化的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第四,监管机构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其中,由普通法,国有化,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活动基本上可以归类为政府的宏观行为,反垄断和监管是政府的微观行为。因此,总的来说,政府干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宏观调控调控和微观经济性。

如上所述,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是一种行为,按照与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路径,通常可分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由政府机构直接控制有关进入,价格,许可,认证,标准,收费和其他法规的规定和控制,直接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行为。间接控制,是指由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反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的司法控制。其中,可分为政府直接控制经济调节和社会调节。经济控制是控制的行业和金融业等特殊行业,如自然垄断性,社会性规制的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其他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与卫生控制。

政府为什么要控制?这个问题几乎是等同的问题,为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控制产生的市场失灵的链接,当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失灵,通过控制缺陷进行纠正和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干预资源分配。通常是由市场失灵的因素是:市场力量(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的,内部的,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失败的公平分配,非价值的物品(如:毒品,武器的生产,等形成的市场),市场失灵(如:由于不对称的风险和回报,因此投资缺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和收益。这些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是竞争政策治理机制的替代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彼此的替代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替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当政府的行动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扭曲了分配的资源寻租,腐败和其他市场的表现,会有控制失效。当市场的要求是,希望政府放松管制。

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而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作,就必须有广泛,深入和系统控制的政府,同时,也必须控制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交易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变化水平,并及时作出改革。 :上个世纪30年来,美国经济是在经济衰退期间,建立了控制系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的概念,战争结束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监管僵化,市场和监管冲突。监管机构在同一时间有一个半立法,半行政和准司法权“三位一体”模式的控制,导致监管机构的扩张和控制的数量过多,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监管机构颁布法规年均7000件,监管成本平均超过64亿美元的美元,造成市场扭曲和低效率(Arrowetal,1996)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联邦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放松管制,私有化国有企业和私有化改革,1993年,人们普遍认为,克林顿签署行政命令12866 ---控制计划和审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控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失灵的必要条件是对政府的调控,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政府的控制也可能失败。在这个意义上讲,调整,变化和制度改革,就是要克服的两个“失败”,以寻求新的制度均衡进化。

政府控制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重要手段,发行的法规。由于美国国会在1887年制定的“州际商务法”,批准成立的美国100多年的勘探经验,在政府的监管。率先实施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机构---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并授予制定并公布了广泛的法规的权力,为了保护市场的健康运行,已先后批准了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监管机构,并在同一时间授予这些机构制定规则的权力,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效率的作用,立法和诉讼持续时间长,成本高,行政监督其结果是,在美国,灵活,成本低。,控制延伸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国会到行政机关立法转移重心的趋势,以及大量的法规出台。只存在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管理,业务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延伸,政府监管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公平,公开,因此,规范市场秩序,这就要求作为担保的法律和法规。成立以来,建立市场经济,和有关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措施措施这些法律法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些效果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政府不应急于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涨停价限价措施可能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平抑价格会得到一些欢呼声。但会人为地抑制内部市场平衡机制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应该做的应该是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必要时,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以增加市场供应,因为人们相信,将保证供应,恐慌性需求自然会消退,价格将失去玫瑰的支持。相反,政府直接干预价格限制业务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的中间部分,并没有改变消费者的预期,不能减少恐慌性需求。据经济学家的分析判断,不是真正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但主观感知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这也是政府可以在当地发挥作用,政府可以提供及时的生产和供应信息,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让市场回到合理供需平稳运行的状态。

>在同一时间,我们相信,人的生计面对的一系列大幅涨价的商品,政府应组织一定的资金和直接补贴最低收入群体。这不仅会不会扰乱市场机制来平抑物价的自然机制,但政府的市场份额小于市场上的一个补充。这不会来一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过大,不损害市场体系本身。

<BR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只是希望通过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控制,控制通胀,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或从经验的角度来看,价格控制的方法来控制通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南非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到70倍,政府下令所有的价格也全部下降,当然,相当大的支持的人,但其实,不仅未能遏制过度通货膨胀,相反,价格的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中作为一个整体陷入经济衰退,1940年代末,中国的通胀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BR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对成品油价格严格控制,这种控制以减缓通胀上升的压力,但这样做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导致的石油市场价格成品油价格管制和经济问题所造成的严重扭曲大,价格,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大,从2007年初的50美元上涨到目前的$ 130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油价的变化,这是由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必须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由于两大石油公司不仅是一家公众上市公司,比例较高的市场价值在2主要油公司在政府的2主要油价格控制导致两家公司严重亏损,现货市场的投资者将用自己的脚投票了这样一个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这导致的整个股票的市场价格在同一时间,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损失惨重,不仅会降低两大石油公司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严重的国内石油短缺和增加石油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

从目前情况看,广东,浙江和北京中所观察到的,由于石油短缺,许多运输车辆不添加油,如果它可以被应用到一点点油,但还有很长的队列排,花了大量的时间,前几天,在北京五环边的一个加油站货车司机,他告诉我说,他有2天在北京和其他燃料的不添加油,不仅货物车不能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导致损坏的货物在运输途中还几次等待加油成本,由于石油短缺,而且还使一些加油站伪劣油,提高这些运输车辆成本变相增加的石油价格,但也势必要增加成本转移佳下游消费价格上去了,政府控制的成品油价格,不仅扭曲市场价格机制整体而言,建立成品油短缺,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率,它已成为推动重要动机高的整体价格水平,例如,有用电农产品价格的结果,政府的价格管制控制的结果是如此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基本面是什么?通过价格机制是企业和个人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使个别企业调整其行为如果调控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价格扭曲的市场价格变化,那么个人和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行为有可以不成为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的改革和30多年的历史已经表明个人和企业在既定的约束,可以让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的运作下,这是唯一的经济发展企业效益道目前政府的价格管制在某些行业和产品,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被低估

下一轮油价调整是涨还是跌?

下一轮油价调整会涨。

在上一轮油价调整结束后,国际原油便出现“4连涨”的开局,累积涨幅高达400元/吨。好在经过一周统计之后,在第4个工作日中断了上涨的趋势,但是今天油价累积涨幅仍然高达300元/吨的幅度。现距离新一轮油价调整还剩4天时间,按照目前的原油趋势来看,油价小幅上涨的概率极大。

影响油价的因素

如政治、经济、库存、气候、技术等。这些因素一个接一个地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导因素。 供求因素,作为一种商品,石油的价格从长远来看取决于供求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可以说是70年代高油价政策的直接后果。

高油价导致世界石油消费国普遍节约燃料,同时,它也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增加了石油供应,使世界石油供大于求达到饱和,石油价格的下跌是不可避免的。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的上涨,本质上是由于世界石油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投资不足导致的石油过剩产能的历史低位造成的。

油价为什么是负值?什么意思

随着全球原油需求因新冠肺炎疫情暴跌,原本比美国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便宜的加拿大WCS(西方精选原油)早已成为“白菜价”。最新的价格降到了-0.64美元,一桶油要卖4.5元人民币。

为什么油价是负数?

由于供过于求,WTI原油已经很难找到储存空间。没有地方存放,所以这种商品的价格实际上一文不值。

这不是石油牛奶。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倒掉。即使不要油,也要有专业的运输和处理,否则会污染环境。所以比起违约和环境污染,你贴的钱的后果要轻很多。

因此,每下跌1美元,他们就会付给你1美元,让你把他们运走。

对于期货交易者来说,如果5月份的长协合约没有结算,就意味着他们将收到石油现货,只有几天的时间告诉卖方如何收货。此时库欣地区所有原油仓库都已被预订一空,储油市场状况不佳,库存接近满负荷。如果强行交割,储油成本会远远高于平仓损失。

虽然负油价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经济基本面,但仍给全球经济的未来蒙上阴影。受供应(石油生产技术、地缘政治、减产协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叛乱等)等因素影响。)和需求(全球经济、中美炼油厂开工率等。),油价可能在2个月内从目前的极低水平小幅反弹,并在未来1-2年内长期维持低位。

百万购车补贴

原油价格走势主要受什么影响比较大?

主要有这几点1. 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OECD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当qi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刺激现货价格上涨,qi货现货价差减小;当qi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现货价格下降,与qi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3. 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 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IEA的26个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石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