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跑船安全吗

2.原油一桶多少吨?

3.直达国际:万一发生石油危机,真的会打击股票市场吗?

4.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5.为什么美英要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啊?

跑船安全吗

伊朗油价400美元是多少-伊朗油价400美元是多少钱一升

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泰源227号渔船。为掩人耳目,海盗将船涂改成JAPAN555号? 没有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徐剑行的这次出海,在他眼里,能逃生,与祖国的强大分不开,也和船员们的齐心协力分不开。

一转眼,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回到陆地上,船员们大多换掉了电话,大家很久没有联系,但不出船,是绝大多数船员的选择。

那次海盗劫持带来的恐怖效应还在蔓延:出国远洋渔业的船只越来越少、被劫船员绝大部分已改行,而给他们带来更直接的不安全感是拖欠的几十万工资依旧杳无音讯。

后续影响和那灰色的回忆,犹如噩梦,挥之不去。

出海的工资现在还没领到

老板找不到,代理商也找不到,始终没有拿到工钱。一个二十多岁的印度尼西亚船员气得吐血,晕了一天一夜。

2011年1月24日,成功摆脱海盗的“泰源227号”最终于2月2日驶进斯里兰卡,船员们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等待被拖欠了8个月的工资。

徐剑行翻出2009年出海前与雇主订立的劳务协议,上面薪资标准如下:岗位薪资700美元/月、出海补贴400美元/月、伙食补贴300美元/月、劳保福利300美元/月、社保200美元/月,另有50美元/月在国境外由雇主按月发给本人作零用金,共计1950美元/月。

根据约定,船长虞飞跃月薪为1750美元,其他船员也分为750美元/月等薪金档次。但随着“泰源227号”的老板失去联系,这8个月的工资也很难兑现。

船员陈国忠说,“老板找不到,代理商也找不到,始终没有拿到工钱。一个二十多岁的印度尼西亚船员气得吐血,晕了一天一夜。?”

“想想这一趟,命都要搭进去了,钱也拿不到,真苦啊。?”陈国忠只想要回自己应得的。

徐剑行等来了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工作人员,送来了水果、泡面、茶叶各两箱,也表示将积极协调薪金问题。

这样的举动让其他国家的船员们对中国政府充满了敬意。

“泰源227号”被劫持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国际海员援助中心也介入了此事,它是由欧盟组织的一个慈善机构,专门帮助有困难的海员。

经过多次沟通,代理商给每名船员发放了100美元的零用钱,并提供回国的机票。?3月1日,7名船员搭乘斯里兰卡航空公司UL886次航班,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随即各回各家。而徐剑行和虞飞跃则必须留下,等待新船长和轮机长来接手。

“当然希望能盼来奇迹,但直到现在,应得的工钱还没有到我们的手里。”3月9日,本报记者见到徐剑行时,他随身的背包里还保留着所有出船前签订的协议。

父亲葬身大海尸骨无存

靠海吃海,能考上大学的离开了渔村,但大多数男人留下来跑船、打渔,女人则嫁给船员,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老小。

六横岛,位于长江口南端,舟山群岛南部海域,因岛上山峦起伏,依次有6座山体横亘其间,六横之名或由此而来。

徐剑行、虞飞跃和陈国忠都是来自这个渔村。

在徐剑行的老家,有这样一句老话:做人三样苦——跑船、打铁、磨豆腐。选择跑船,就是选择单调、枯燥、孤独、远离亲人的生活,每天的风吹日晒自不必说,动辄一年的海上漂泊,即便是每天眼前是海天相连的景色,也足以让人乏味。

从小,徐剑行就在海边长大,依稀记得,父亲扛着他在船上捞起一网一网的鱼。

即便辛苦,“靠海吃海”在那里已是一辈辈留下的传统,读到高中,从水产学院毕业,熟悉了渔业的基本操作规程,18岁那年,徐剑行第一次出船。“我们这边跑船,以前是渔业队,大队里面有船,年轻就跟着出去跑船,主要跑国内,半个月、十来天,就当玩了。?”虽然这么说,徐剑行还是认为这是个养家糊口的好差事,“那时候1990年,我这新学徒一年也能赚七八千块钱,回去一问,教我们的老师一年也就两三千块的收入。?”

靠海吃海,能考上大学的离开了渔村,但大多数男人留下来跑船、打渔,女人则嫁给船员,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老小。

1992年,徐剑行21岁,一次出船回来之后,在家休整。到了晚上,依旧没有父亲的消息,按经验,那个时间父亲应该回来了。

和母亲焦急的等待,最终坏消息还是来了,父亲的船出事了:“拉渔网的绳子断了,把父亲带进了海里。?”

虽然当时的公司赔了几万块钱给徐剑行一家,但对家里来说,失去了一个人,用什么都换不回来。那一年,父亲葬身大海,尸骨无存。

在六横岛,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过,但徐剑行依然选择从事渔业谋生,“毕竟是老本行,风险一定会有,但为了生活,没办法。?”

即便被海盗劫持,徐剑行仍然惦念着父亲,因为在斯里兰卡等待船只放行和船员工资,他错过了清明节去墓前祭拜老爸,“老爸对不起,是儿子不孝不能在清明的时候去上墓看你。我也是没有办法啊,请您原谅。?”

海啸时他藏在冷库里

印尼地震引发海啸,当时他的船就在1000米外的岸边休整,电视里说,1000米外,3万余人在海啸中亡。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斯里兰卡是受地震波及最为严重的国家,地震引发海啸,当时徐剑行的船就在1000米外的岸边休整,他藏在冷库里,电视里说,1000米外,3万余人在海啸中亡。“心里怕。”徐剑行说,那次里逃生跟被海盗劫持是两个概念,毕竟海啸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可是海盗就拿着枪指着你的头。

两年里,徐剑行换了几个工作,在一家船厂做了六个月车间主任,主要修船、管机械,一年八九万的工资;后来又开了一家宾馆,但只有房间六个,开了一个多月,赚钱也还可以,但毕竟六个房间有限。

一晃儿快两年多过去了,不出海的他白了不少,问他还会不会继续出船,他摇摇头,“不去,不去,去年有人一年给三十万让我去,我都没去。真的怕了,就抓一抓陆上的机会,做点小生意,外面出门挺寂寞,一年半才靠一次岸,始终在船上,还危险。?”

渔业可以说是舟山的一项支柱性产业,不过最近舟山不少船老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当地媒体也打出标题《渔船缘何望洋兴叹》,不断上涨的油价,水涨船高的船员薪水都是导致渔业不景气的因素,出国打渔更是报名者寥寥。“那次轰动的海盗劫持事件后,确实给出国渔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都是为了赚点辛苦钱,在海上漂一年,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家里收入完全掐了,谁还敢去?不如在家里赚稍微少一些,不铤而走险。?”家里有多名亲属在外跑船的司机于师傅告诉记者,姑姑家的儿子就是船长,主要跑国内,月薪四五万人民币,虽然还没到禁捕期,但已经早早在家休息了。“今年开春后,成本越来越高,出海一趟柴油费要四五万,小工工资也涨了,工资七八千一个月,六七个人。出去不到一个月,就赔了一万多。?”于师傅说,国家会给每艘渔船,根据马力进行补贴,大概在30万元左右,但每年必须捕鱼三个月以上,“现状是,少出船能赚钱,多出船还赔钱,不如在家休息。?”

以后再也不敢出去了

“只能祈祷平安,盼着他早一点回来,等钱赚够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出去了。?”

一位来自安徽的出租车司机跟记者说,虽然很多人来舟山旅游,但大多都是旅游大巴,直接送到码头,再乘坐轮渡去普陀山,出租车很少有人坐,生意差的很。

“每天还要分早晚班,一天也就拉上一二百块钱。?”他说。

“为什么不出去跑船??”记者问。

“出去跑船,一个月正常6000块钱,包吃包住,一年干8个月的活,但海上浪大的很,危险性大咧,像两年前再遇上海盗,哎呦,要不得的,辛苦钱、危险钱我赚不来。?”他说。

“以后再也不敢出去了。?”“泰源227号”的船员梅建耀也说过,750美元的月薪并不高,在当地找个工作,收入也不会差多少,还不用抛妻别子的,让家人天天担忧。

徐剑行也决定,等拿到了那次出海的工资,就出去旅游,散散心忘掉那段不愉快的日子。

儿子今年11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小娃娃嘛,随便,他愿意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孩子不要给他压力太大,连课我都没让他补。?”

和徐剑行决定不同的是,同船被劫的船长虞飞跃又踏上了出海的征程,这次是去太平洋,“他54岁了,年纪大了,想转行也比较困难,出海赚钱也快,船长一个月可以拿到1750美元,这对新买了房子的老虞来说,是最快的还掉贷款和债务的方式。?”

通过徐剑行,记者也联系到虞飞跃的爱人,因为老虞出海要一年,老虞的爱人已经回到娘家,“只能祈祷平安,盼着他早一点回来,等钱赚够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出去了。”珍惜眼前幸福

时尚、有型,当徐剑行站在记者面前时,一个标准的帅哥模样。与两年前照片上那个手捧野菜拌饭的菜盆、跨栏背心、蓬头垢面的男子,判若两人。

这个41岁的男人从来没想过海盗会在他的人生中出现,即使看过若干类似的新闻,他也绝对不会相信这豆大的雨点儿会砸在自己的头上。

在讲述两年前的惊魂一刻时,徐剑行轻描淡写,仿佛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像日历一样翻过就过了。虽然否认会做相似的噩梦,但他却依旧保持着那次经历留下的习惯:对陌生人上下打量、多次询问如何获知他的电话号码、随时瞥向亮着红灯的录音笔……

他说,这些习惯不是一两年就能改掉的,也许会跟随一辈子,就像那抹不掉的记忆一样。

徐剑行说,出海捕鱼,只要耐得住寂寞,付得出辛苦,就不愁赚不来钱,为了家里他可以吃这些苦。即便寂寞和辛苦都不是问题,可是如果遇到危险呢?如果海盗没那么耐心呢?如果人没了呢?对家庭,依旧还是有责任的。

记者问他还会不会选择出海,他第一反应是,连说两个“不会”。不过等采访行将结束,语气又有所松动,“最坏的打算,这边(岸上)赚不到钱,才出去跑船。?”

和现在已经又漂流在太平洋上的船长虞飞跃一样,如果现实的生活需要去冒险,才能让家里人过得更好,他们还是会毅然决然的冲进大海,并随时可能与海盗再次相遇。

都说经历过生的人会看淡生,而将全部努力放在可以抓住的眼前。对家人,徐剑行努力这样做,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的,不给孩子任何压力。可对自己,他却在两年里给自己找了好几个工作。

毕竟,生活要继续,有些选择不单是为了自己。

原油一桶多少吨?

问题一:原油一桶是多少吨 1桶=158.98升=42加仑。美制1加仑=3.785升,英制1加仑=4.546升。

知道体积在加上密度就可以计算了,

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0.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0.99=157.3902公斤,也就是0.15739吨。

问题二:一桶原油是多少吨? 吨和桶之间的转换关系是:1吨(原油)= 7.33桶(原油),它是约136公斤多一点。虽然有吨和桶之间的固定转换,但由于t是质量单位,桶是单位体积,和原油的密度范围和相对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如果按照不同的单位计算的,会有不同的效果。你也可以关注石油投资网。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50多美元/桶,换算成吨的话,每吨原油大概在350-400美元之间。

问题三:一吨原油等于多少桶? 原油 品名 桶/吨

中国原油 米纳斯原油 0.8498 7.40

大庆混合原油 0.8602 7.31 杜里原油 0.9218 6.82

胜利原油(101库) 0.9082 6.93 辛塔原油 0.8602 7.31

阿曼原油 0.8498 7.4 阿朱纳原油 0.9279 6.78

阿联酋原油 汉迪尔原油 0.8850 7.36

迪拜原油 0.8708 7.22 维杜里原油 0.8850 7.36

穆尔班原油 0.8498 7.4 马来西亚原油

沙特原油 塔波斯原油 0.7972 7.89

*** 轻油 0.8550 7.36 拉布安原油 0.8654 7.27

*** 中油 0.8708 7.22 米里原油 0.8948 7.03

*** 重油 0.8871 7.09 伊朗原油

科威特出口油 0.8680 7.25 伊朗轻油 0.8554 7.35

伊拉克原油 伊朗重油 0.8707 7.22

巴士拉轻油 0.8559 7.35 英国原油

巴士拉中油 0.8698 7.23 不伦特原油 0.8348 7.53

中原文留油 0.8321 7.56 俄罗斯原油

辽河外输油 0.930 6.76 原苏联出口原油 0.8659 7.26

胜利孤岛油 0.946 6.65 美国原油

江苏真武油 0.8403 7.49 西得克萨斯中质油 0.8251 7.03

华北任邱油 0.8410 7.48 北坡原油 0.8944 7.03

南海惠州油 0.8380 7.51 澳大利亚原油

南海绥中油 0.972 6.47 吉普斯兰油 0.8017 7.085

印尼原油 贾比鲁油 0.8156 7.71

基本在130KG左右

大约7桶多一点

问题四:石油一桶等于多少吨? 135

一桶石油等于多少呢?

石油体积与重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1.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个温度状态下,每立方米体积的石油为p吨重。换算关系为:

一吨油的体积数=1/p立方米

一吨油相当的桶数=1/p * 6.29桶(油)

将6.29除以密度即为求1吨油等于多少桶油的换算系数公式。此换算系数的大小与油品的密度大小有关,且互为倒数关系,如:大庆原油密度为0.8602,胜利101油库原油密度为0.9082,可分别得:

大庆原油换算系数=6.29/0.8602=7.31 ,胜利原油换算系数=6.29/0.9082=6.93

对石油产品得计算方法也是一样。如某种汽油的密度为0.739,计算结果:1吨汽油等于8.51桶;某种柴油的密度为0.86,计算结果1吨柴油等于7.31桶。依此类推。表1列出了国内外常规油品及常见的原油的吨与桶的换算系数。

美国市场的汽、煤、柴油价格以美分/加仑为单位,同样可用上述公式换算为以美元/吨为单位。例如,1993年7月27日美国旧金山93号无铅汽油价格为54.0美分/加仑,其换算方法推导如下:

93#无铅汽油价格=54.0美分/加仑;54.0*0.01*42美分/桶(1桶=42加仑),54.0*0.01*42*8.5美元/吨(1吨汽油约和8.5桶),54.0*3.57*(3.57即为汽油由美分/加仑换算美元/吨的换算系数)=192.78美元/吨

表1.原油和油品体积与重量单位换算表

一、油品 品名 密度p 桶/吨 品名 密度p 桶/吨

航空汽油 0.701 8.97 船用柴油E80。c37-5.0 0.886 7.10

车用汽油 0.725 8.67 减压渣油(大庆) 0.941 6.68

航空煤油 0.775 8.12 道路沥青 1.01 6.23

轻柴油 0.825 7.62 润滑油基础油150SN 0.8427 7.46

轻石脑油(44-100。c) 0.674 9.33 润滑油基础油500SN 0.8579 7.33

重石脑油(102-143。c) 0.742 8.48 润滑油基础油150BS 0.879 7.16

二、原油 品名 密度p 桶/吨 品名 密度p 桶/吨

中国原油 米纳斯原油 0.8498 7.40

大庆混合原油 0.8602 7.31 杜里原油 0.9218 6.82

胜利原油(101库) 0.9082 6.93 辛塔原油 0.8602 7.31

阿曼原油 0.8498 7.4 阿朱纳原油 0.9279 6.78

阿联酋原油 汉迪尔原油 0.8850 7.36

迪拜原油 0.8708 7.22 维杜里原油 0.8850 7.36

穆尔班原油 0.8498 7.4 马来西亚原油

沙特原油 塔波斯原油 0.7972 7.89

*** 轻油 0.8550 7.36 拉布安原油 0.8654 7.27

*** 中油 0.8708 7.22 米里原油 0.8948 7.03

*** 重油 0.8871 7.09 伊朗原油

科威特出口油 0.8680 7.25 伊朗轻油 0.8554 7.35

伊拉克原油 伊朗重油 0.8707 7.22

巴士拉轻油 0.85......>>

问题五:一桶石油是多少公斤,一吨石油是多少桶 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 桶或7.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1桶=158.98升=42加仑。美制1加仑=3.785升,英制1加仑= 4.546升。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0.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0.99= 157.3902公斤

问题六:原油吨和桶怎么换算? 桶和吨是常见的两个原油数量单位,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1吨=7桶(差不多的样子),因此,一桶原油是0.1368吨。(这个是一个约数)

问题七:一桶原油有多少升 国际上的一桶油是42加仑

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 桶或7.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1桶=158.98升=42加仑。美制1加仑=3.785升,英制1加仑= 4.546升。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0.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0.99= 157.3902公斤

问题八:原油的一桶有多少 桶的全称US BARREL,美制桶,是液体容积计量单位。国际通用的油品计量与交易,一般是以60华氏度下的容积以美制桶为单位的数量来表示合同量,即俗称的一桶原油。

桶和吨都是我们常见的原油数量单位。欧佩克组织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常用桶,而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家则常用吨。由于吨桶分别为质量和体积单位,而原油的密度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只有固定的换算方法,而没有固定的换算比率。

吨和桶之间一般换算关系是:1吨约等于7桶,如果是布伦特、沙超轻、塔皮斯等轻质原油,则1吨约可等于7.35―7.5桶;而若是乌拉尔、杜里等中重质原油,则桶吨比可在7.0或者更低。

加仑和升是两个比较小的成品油计量单位。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而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1桶=158.98升=42加仑。美制1加仑=3.785升,英制1加仑=4.546升。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0.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0.99=157.3902公斤。

换算关系:

1桶(bbl)=42加仑(美制)=159升(l)=0.159立方米(m3)

1桶(bbl)=0.137吨(t)=137公斤(kg)(全球平均)

1吨(t)=7.35桶(bbl)(全球平均)=1174升

1升(l)=0.246加仑(Gal)

1公斤=0.3055加仑(美)/0.2545加仑(英)

问题九:国际油价上计量单位一桶是多少公斤呢? 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0.99=157.3902公斤。

直达国际:万一发生石油危机,真的会打击股票市场吗?

万一发生石油危机,真的会打击股票市场吗?

作者:直达国际Jiya

从2月24日开始,乌俄地缘冲突不断升级。国际紧张气氛、禁运等一连串事件使原油价格飙涨,布伦特原油最高达至127.98美元,为7年多来首次破百。有不少市场声音甚至指出油价可以触达200美元/桶。同时,从2月到3月中,多个地区的大盘指数都呈现不同的跌势。香港恒生指数更是惨不忍睹,跌幅超过20%。那么,地缘冲突和石油危机真的会打击大盘指数吗?小妹特意翻查历史,给各位查找蛛丝马迹。答案是:不一定。

追溯历史:70年代末石油危机

首先,我们先看看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上爆发了两次著名的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也发生了。此次危机持续时间将近6个月。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抵抗以色列和美国的干涉,把石油作为武器,通过石油减产、停产、提价等一系列手段来发动石油战争,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此次冲突,原油价格从爆发前的2.7美元/桶一路上涨至13美元/桶,涨幅高达400%。最后随着事态的平息,最终维持在10美元/桶-12美元/桶。

“第二次石油危机”则发生在1978年底到1980年底之间,导火索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伊朗核伊拉克开战导致原油日产量锐减,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约500万桶,随着原油供给的下降,国际原油价格极速上涨,从刚开始的13美元/桶一直上涨到了40美元/桶,涨幅超2倍。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也当时的西方经济带来了一个全面的衰退。

(图:20世纪70年代原油价格走势(美元/桶),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两次石油危机下市场反应有差异

一般人认为,石油大涨,引发通胀,妨碍经济发展,而股票指数是反映经济走势的。那么当经济堪忧,股票指数也应该下跌。这样的说法乍听之下挺有道理的,可是历史证明:不一定。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确对股票市场构成冲击。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股市暴跌,标普500出现两次大幅跳水。第一次跳水是从110.19点下跌至94.42点。第二次跳水更是持续了9个月,从99.8点一直下跌至63.54点。两次累计跌幅高达至40%+。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并不是引起股市大跌的导火索,因为从时间上来看,经济下行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全球股市的低迷。同期美元指数也进入弱势周期。

(图:第一次石油危机标普500指数表现,来源:Wind,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可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就不一样了,美国股市出现了和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截然不同的走势,标普500指数在短暂的下跌之后,走出了一个累计涨幅达至41%的牛市。在此期间,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甚至反常的呈现同步上升的情况。

还值得一提,当时的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水平,在1年内,从9%水平飙升到超过13%。同时,美国GDP增幅从1978年的5.5%下降到1980年的负0.3%,美国企业总体盈利增幅也放缓。业绩增幅不好,折现率上升,大盘股价上涨,完全违反一般认知啊!

为何在这两次石油危机,股票市场表现完全不同?小妹查了不少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供参考:投资偏好和预期。首先,大家都知道市场涨幅驱动力有三种:业绩、偏好和流动性。在业绩不好、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市场上涨就只有偏好这个解释了。

市场偏好上升很有可能与当时的市场预期和科技发展相关。第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

传奇人物保罗·沃尔担任美联储主席,他采取的鹰派货币政策(大力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提升联邦利率,有效调节了市场对通胀会继续恶化的预期。

科技行业在接力。虽然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那段时间,消费股,例如:可口可乐、百事、保洁等股价都明显落后于大盘。然而,能源、余姚和科技股先后领跑带动上涨。能源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科技公司里面,波音推出以旧换新策略,重新夺回商用飞机的第一宝座,79年初到80年初,股价涨了30%以上。

其后,个人电脑正式面试。1981年,第一台个人电脑正式由IBM推出,并获取巨大成功。英特尔也因此成功地从内存业务切换到处理器业务。这就是著名的X86 CPU的起源。后面就是微软推出MS DOS、苹果推出 Macintosh。IBM和英特尔股价81年到82年的调整领跑市场。

总的来说,高油价打击企业利润,令流动性紧缩,但并没有令投资者失去信心。

(图:第二次石油危机标普500指数和原油价格表现,来源:Wind,招商证券)

由此可见,哪怕石油危机这么大的事件,石油价格与大盘指数并不一定呈现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我们不能预设市场会因为石油价格大涨而下跌。

万一市场真的下跌怎么办?

万一市场真的下跌,有什么方法可以提早警觉避免短期内的亏损呢?这里有一个简单方法供技术分析经验不多的朋友参考:就是关注120天和200天移动平均线。回顾2018年1月1日到2022年3月1日的标普500指数,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年底美股下跌、2020年3月新冠疫情、2022年2月乌俄战争这些市场调整幅度比较大的事件都令标普500指数跌破120天和200天移动平均线。

所以,当标普500指数跌穿120天平均线时需要警觉,跌穿200天平均线则可能需要考虑对冲行动。当然,投资的方法没有说只有利没有弊的。按这个方法来操作,在2018年和2019年都会有不少虚惊一场的小错误。可是,这些小错误换来的是,当大盘暴跌的时候,都能被有效避过。

尤其在2020年的时候,标普500在2月也出现了跌穿120天和200天后,在此之后仅4周,就大幅暴跌1/3,从约3400的最高点暴跌至最低2191.86点。所以,重点还是看投资者需要什么。如果希望以逸待劳,指数总会有涨回来的那一天。如果不希望承受短期大幅回撤,那么对冲是重要选择之一。

(图:标普500走势图,来源:Wind)

3只对冲产品,对抗三种风险

美股对冲:微型MSCI美国指数期货

对于亚洲投资者来说,ICE(洲际交易所)推出的Micro MSCI USA Index Futures(微型MSCI美国指数期货)值得考虑。该期货产品的优势是可以作为标普500指数期货的代替,并且行情报价免费。对于一般需要考虑对冲的投资者,不一定每天都交易,付费开通行情报价显得不划算。由于ICE的MSCI美股指数期货是免行情费用的,对一般对冲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十分实用了。

同时产品以MSCI美国指数作为底层跟踪资产,而MSCI美国指数拥有600多只成分股,覆盖美国股票市场总量的约85%,历史走势和标普500指数类似(见下图),适合做美股投资的人在亚洲时间段做对冲。

(图:标普500指数和MSCI USA行情走势图,来源:ICE)

(图:微型MSCI美国指数期货前十大成分股,来源:ICE)

微型MSCI美国指数期货合约细则

外汇对冲:Mini US Dollar Index Futures(迷你美元指数)

众所周知,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指数则是国际市场的一大风向标。美元指数期货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的风险管理作用。ICE发行的Mini US Dollar Index Futures(迷你美元指数期货)不仅保留了前者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成本利用率,其合约规模和保证金相对于美元指数期货要低很多,有助于低保证金偏好投资者入场交易。同样,行情报价也是免费。

迷你指数期货和美元指数期货的比较:

另外,美元汇率和能源价格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元作为国际原油价格的计价货币,其对原油价格的影响是远大于其他货币的。货币汇率的变化会影响原油价格走势。一般来说,当美元升值的时候,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价格会下跌。根据市场研究表明,在2000年之后,美元和油价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且呈现油价越高,负相关性越强的状态。但是这不是一直呈现完全负相关性的,在偶尔短期内也可能会出现美元和石油价格走势同步的情况。

但从整体上来说,美元和石油价格是负相关的。迷你美元指数是唯一的迷你美汇指数期货,市场参与者通过交易此期货合约,即可获得美元对一篮子主要货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图:一篮子货币及其权重,来源:网络)

(图:2000年-2015年原油价格和美元指数走势图,来源:网络)

对冲通胀:Mini Brent Crude Futures (迷你布伦特原油)

布伦特原油出产于英国北海布伦特地区,其品质高、产量稳定,欧洲、非洲和中东出口的原油均以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市场参考价格。1988年,洲际交易所(ICE) 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后,一跃成为当时交易所内最活跃的合约,并被认为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成为了国际油价的标杆。

2015年11月17日,ICE又推出迷你布伦特原油期货(代码:BM),该合约的标的物为100桶布伦特原油,是标准布伦特原油合约的十分之一。在保证金要求更低、灵活性更高的情况下,迷你布伦特原油期货一经上市便吸引投资者踊跃参与。在其后不久的12月9日,该合约单日交易量创下14188份的新高。同样,期货合约的行情报价也是免费的,要知道欧洲布伦特原油行情报价可是动辄几百美元的收费。洲际交易所的迷你产品真的非常”平易近人”。

迷你布伦特原油和它的“兄弟们”的比较:

在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或将转向的情况下,市场对于原油期货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对于偏好低保证金,免费报价的投资者来说,ICE迷你布兰特原油期货产品是非常友好的。既是管理投资组合风险敞口,也是捕捉市场机遇的好工具。

在目前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下,你觉得有什么投资工具,或者方式可以为自己的资产增值?欢迎关注“直达国际”微信公众号与我们互动。

风险声明:

文章内的观点和洞察仅为作者的观点,且仅供参考与交流用途。直达国际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打造专业的投资交流平台不遗余力。平台非常欢迎老师、同学踊跃投稿,以及任何参与交流的活动,并且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直达国际。

所有投资均涉及风险﹙包括可能会损失投资本金﹚,期货价格可升亦可跌。

本资料涉及产品只供参考,并不构成据以所作任何行动的要约、邀请、建议或招揽。

虽然本资料内的内容是取自获相信为正确的资料,但直达国际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不会对本数据内容之准确性、完整性、适时性、精确性作出任何声明或保证。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石油价格的特征与其他商品的价格非常相似,在供应短缺和过剩时,都会发生波动。石油价格循环可能延续几年,它可能会因欧佩克与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与全球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石油工业通过规范化生产或价格控制,使得本国的石油价格始终处在严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2007年通货膨胀的美元价值,美国的井口油价平均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价格控制的状态下,美国的石油价格紧随世界油价,达到了27.00美元/桶。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间段内,综合美国产石油与全球的原油价格,美国的石油价格为19.04美元/桶。这意味着在1947—2007年期间,只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段内石油价格超过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欧佩克一直把石油价格调整在22~28美元/桶的区间,石油价格只是在中东战争或冲突时才超过24.00美元/桶。2005年,欧佩克由于限制了自己的剩余生产能力而无力继续操控自己的石油价格,也无力控制全球的油价波动,它再也无法回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全球石油供给和油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态势了。对更长历史时期的观察结果更为相似,自1869年以来,按照2006年的美元价值,美国的石油价格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平均价格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价格为21.66美元/桶。在这个时间段内,约50%的时间里美国和全球的石油价格都低于16.71美元/桶。如果将这漫长的历史观察作为一种指征,则石油工业的上游部分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系统,以供获利,这漫长历史中的数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据表明:正常的石油价格远低于当今的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石油禁运发生之前。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间波动,油价从1948年的2.50美元/桶涨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价值来看,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价格波动的范围为17~18美元/桶。显然,20%的油价是由通货膨胀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准。但实际上,原油的价格从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时,对于国际石油生产者来说,1971年和1972年因为美元的疲软而把原油价格的下降夸大了。

欧佩克于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5个发起国组织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两个与会代表研究了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采用的限制生产来影响价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个国家加入了欧佩克: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欧佩克自成立以后,所有的成员都经历了原油购买力持续下降的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石油出口国发现它们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购买力却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当月,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第一次按100%的比例进行了分配,这意味着得克萨斯州的生产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已从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转移到了欧佩克手中。换句话说,美国已不再拥有剩余生产能力,所以就丧失了对石油价格控制的工具。在欧佩克成立的短短两年间,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战争,它窥见了自己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

中东供油中断1973年石油危机的原因:欧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回应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所实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1972年,每桶原油的价格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价就翻了4倍,达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赎罪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又称斋月战争,即众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发的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同年10月26日战争结束,是埃及和叙利亚率领着几个阿拉伯国家结盟与以色列的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赎罪日开打的。埃及人和叙利亚人跨过了设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的临时停火线,那里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占领。爆发。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态支持以色列。这种支持的后果就是导致多个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实施了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运。当时阿拉伯国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产量削减了500万桶,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0万桶/日。1974年3月间,全球石油产量净减少了400万桶/日,占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时,世人还在怀疑掌控石油价格的能力是否能从美国人手中转移到欧佩克手上。当石油价格在6个月内飙升40%时,价格对供给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显。从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价格相对平稳,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间波动。在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时,那一时段的全球油价应该处于一个适度下降的时期。

全球性事件与石油价格资料来源:《WEG》《纽约时报》、彭博通讯社,2008。

伊朗与伊拉克危机伊朗—伊拉克战争,伊朗又称惩罚战争和圣战,是伊朗和伊拉克军队在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间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而打响,随后在漫长的近10年中,什叶派起义不断。虽然伊拉克希望在伊朗革命的混乱之际从中获利,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开战,并期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但伊朗人奋起抵抗,到1982年6月终于收复了全部失地。。伊朗与伊拉克事件是导致1979年和1980年石油价格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伊朗人的革命导致了1978年11月到1979年6月间每天的原油产量减少了200万?250万桶。当时的石油生产曾一度停止,伊朗革命几乎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历史最高的石油价格。然而,这场革命对油价的影响有限,时间也相对较短,并不是连续事件。在这场革命后很短的时间里,石油产量恢复到每天400万桶。伊朗在这场革命中被削弱了,并在1980年9月遭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入侵。1980年11月,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石油产量加起来也仅为每天100万桶,比战前产量每天减少了650万桶。

结果,全球的石油1980年比1979年减产10%。伊朗革命和伊朗—伊拉克战争(两伊战争)这两重因素使得石油价格从1978年的每桶14美元暴涨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26年后,伊朗的石油产量仅达到伊朗前国王巴列维(Reza Pahlavi)统治时期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每天150万桶,低于两伊战争爆发之前的峰值。

美国石油价格的政策控制。1973—1981年间,石油价格的迅速增加并不算太高,没有受到在石油禁运后期1973年的石油危机始于该年10月17日,当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由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埃及和叙利亚构成)成员宣布,鉴于赎罪日战争的爆发,它们将不再向那些支持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的以色列的国家输送石油,这些国家是美国和其西欧的盟国以及日本。与此同时,在同年10月初与石油大亨“七姊妹”的谈判破裂后,欧佩克成员同意利用它们的全球石油价格调节机制杠杆作用以求抬升全球油价。由于工业化对石油的依赖性和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供给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那些遭受石油禁运的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猛烈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被禁运的国家对此反应迥异,绝大多数国家坚持寻求它们未来的石油进口源地。美国政策的影响。美国政府利用征收价格税来控制国内石油产量,以求尽量缓解1973—1974年石油涨价的冲击。这种价格控制的明显结果是美国的石油消费者为进口原油的付费比为国产原油的多出了50%。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者的收入也要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因此,美国国内的石油工业就开始为消费者提供补贴。这项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简而言之,1973—1974年的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并不太明显,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所面临的油价要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然而,这也会产生其他一些影响。在没有价格控制的情况下,美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力度肯定会加大。消费者所面对的油价越高,就越会导致消费量下降:汽车行驶每千米的费用增加,民用和商用建筑物内应该安装比自己初建时更好的设施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效。这样一来,1979—1980年间,美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大大降低,而且在伊朗与伊拉克的供给中断时的油价大涨中所受的冲击也较小。

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的失败。欧佩克对控制石油价格的作用不大,其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加强给各成员生产配额,这就像一个过时的玩笑一样。欧佩克与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欧佩克没有一个像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那样的管理人员。它所拥有的唯一强制性机制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剩余生产能力。沙特阿拉伯拥有足够的剩余生产能力,在需要时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以补偿低油价对自己收入的冲击。它能够通过扬言增加足够的石油产量冲击油价的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准则。实际上,除非欧佩克的目标与沙特阿拉伯的一致,欧佩克的强制执行机制并不包括这些内容。在1979—1980年石油价格快速飙升期间资料来源:《WER》,2008。,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部部长Ahmed Yamani迅速向其他欧佩克成员发出警告:高油价将会导致需求量减少。但他的警告如同对牛弹琴。

石油价格的波动在许多石油消费国中引发了一系列反应:在新建房屋内安装更好的保温设施,在许多陈旧的房屋内增加新的隔热设施,提高工业的能源效率,提高汽车的燃料使用效率。这些措施的落实,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量下降并促使油价下跌。对欧佩克来说,不幸的是这种经济衰退仅仅是暂时性的。没有人会匆匆忙忙地把家里的保温设备拆除或更换能源效率较高的设备——大批这种针对油价上涨而采取的措施会延续10年甚至更久,而且即使在油价下降、石油消费量增加时也不会再改变了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

高油价也促使欧佩克之外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工作量的增加。从1980年到1986年,非欧佩克地区与国家的石油产量每天增加了1000万桶。欧佩克面对的形势是:需求量下降,而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量增加。从1982年到1985年,欧佩克试图设定石油产量配额,尽量减少产量以稳定油价。由于欧佩克的各成员并未按照它们的配额进行生产,所以欧佩克努力的成效不大。在此期间,沙特阿拉伯作为一个动态的生产者主动减产,以求遏止下跌的油价。1985年8月,沙特阿拉伯再也无力担当此角色。它将自己的石油价格与零售市场的价格持平,到1986年初,开始增加产量:从200万桶/日增加到500万桶/日。1986年中,每桶原油的价格跌破10美元!即使油价如此下降,沙特阿拉伯也因其产量巨大而抵消了价格低廉对自己经济的影响,其收入依然不减。1986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价格目标定在每桶18美元。但到了1987年1月,欧佩克的企图就破灭了,油价依然走低。

石油生产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非欧佩克成员石油平均产量/总量)

1990年,石油价格受到抑制,原因在于石油减产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随后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是联合国(UN)授权下,由联合国的34个成员组成的联军(但实际上主要由美国和英国出兵)与伊拉克的战争,旨在使科威特恢复科威特埃米尔国王的控制。这场战争的起因与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相似,1990年,伊拉克指责科威特通过打斜井的方式**自己的石油资源。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立即遭到了由联合国安理会发起的经济制裁,美国和英国随即准备战争。1991年1月,将伊拉克军队驱出科威特的战争打响,结果,联合国军大胜,科威特恢复了自己的主权。联合国军攻入伊拉克境内,伊拉克境内的空战与地面战斗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附近全面展开。伊拉克还向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境内的目标发射了导弹,以示报复他们对科威特的支持。由于1980—1988年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被许多新闻机构称为“波斯湾战争”,故1991年的战争常常被称为“第二次波斯湾战争”。但人们更常用的是“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海湾战争”,特指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沙漠风暴”则是美国军队在伊拉克采取的空中与陆地行动的名称,而且用于特指那场战争。。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各国对于萨达姆发动的入侵科威特的战争行为的憎恨远大于对其发动的与伊朗的战争行为。沙特阿拉伯——这个邻近的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者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十分强烈,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有目共睹的:解放科威特的海湾战争打响,原油价格进入了持续下降阶段,至1994年通货膨胀发生之前,油价跌至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

石油价格开始上扬,美国的经济走强,亚太地区开始恢复。从1990年到1997年,全球石油消费每天增加了620万桶。亚洲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每天30万桶,这也是促使油价回升并一直延续到1997年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石油减产也有助于油价的回升,1990—1996年,俄罗斯每天减产量达500万桶以上。欧佩克在控制石油价格方面的作用依然模糊不清,在产量配额改变的时间方面出现了错误,而且在欧佩克成员之间维持减产方面也是错误频出。1997年底至1998年初,石油价格迅速增加,当时欧佩克没有料到或严重低估了亚洲出现经济危机的冲击。

1997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增加了250万桶(增长率达10%)。1998年1月,将产量增至2750万桶/日,亚洲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已日趋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低消费与欧佩克的增产导致石油价格再次下跌。对此,欧佩克于1998年4月将生产配额削减了125万桶/日,并于7月再次减产133.5万桶/日。至1998年12月,石油价格再次下跌。1999年初,油价开始回升,欧佩克于当年4月再次减产171.9万桶/日。虽然通常并不是所有的配额都能得到落实,但1998年初到1999年中,欧佩克的产量还是每天减少了300万桶,进而将油价提高至25美元/桶。随着经济的回暖,美元走势增强,全球油价自1981年高位之后在2000年中继续走高。在2000年4—10月间,欧佩克将配额总量每天增加320万桶,但这也不能抑制油价的高攀。2000年11月1日,随着另一配额的下达,使产量再增加50万桶/日,油价终于开始下降。

1996—2008年期间的全球石油价格。从2000年开始,非欧佩克成员的俄罗斯石油产量增加,这代表着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非欧佩克成员开始增加石油产量,这显然是欧佩克“力不从心”的标志。2001年,美国经济呈弱势,加之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产量增加,迫使石油价格再次走低。对此,欧佩克再次调整配额,开始减产,到2001年9月,欧佩克将生产配额减少了,350万桶/日。2001年11月,恐怖分子发动袭击,使得石油价格再次受到波及并陡然下跌。

美国汽油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基准点西得克萨斯的调停价到2001年11月中旬下跌了35%。在正常环境下,这种量值的价格下跌已经导致了欧佩克配额的减少,但是鉴于政治气候,欧佩克一直推迟到2002年1月才实施减产措施,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减少150万桶,欧佩克联合的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几个非欧佩克成员宣布联合减产,其减少量可达46.25万桶/日。2002年3月,这种减产措施使油价上升至25美元/桶。到2002年中期,非欧佩克成员恢复产量,但石油价格依然不断上涨。2002年后期,美国的石油库存已降至20年来的底线。到年末,过度供给并不是大问题。委内瑞拉的问题导致了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工人的大罢工,使得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陡降。在石油工人大罢工的过程中,委内瑞拉再也没能使自己的石油储备能力达到以前的水准,但依然可使生产能力达到每天90万桶,在其每天350万桶产能峰值以下。2003年1—2月间,欧佩克将其每天的生产定额增加了280万桶。

2003年3月19日,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开始回升委内瑞拉开始应用新的合作机制(委内瑞拉将以每桶100美元的价格每天向西班牙出售10000桶原油,以换取进口医药设备和其他货物)。资料来源:《海湾新闻》,2008年7月。,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也开始了。此刻,美国和其他欧佩克成员的石油储存依然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石油需求量开始增加,亚洲的石油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石油生产能力的损失与欧佩克生产能力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这样一来,也削弱了过量生产石油的能力。2002年中期,过量的石油产量还达每天600万桶,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石油的剩余生产力已不足100万桶/日。生产剩余石油的能力也不足以弥补绝大多数欧佩克产油国中断供给时的空缺。在一个每天石油产品消费量超过8000万桶的世界里,面对如此低的生产供给能力,油价肯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很快就达到了40~50美元/桶。其他一些与当今石油价格相关的因素有美元的走弱、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石油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等。2005年的飓风与美国在将甲基叔丁基醚转化为乙醇时发生的炼油厂事故导致了油价的高涨。

2006年的原油价格与正常油价资料来源:《WER》《FIR》《MIGA》,2007。

支持高油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库存量。在剩余生产能力达到库存水平之前,它可以为短期石油价格预测提供一种出色的工具。目前还没有欧佩克根据这种配额政策能够影响全球石油库存的证据。2006年11月出现的和2007年2月再次出现的石油减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不断增加的欧佩克库存量的关注。人们关心的重点在于包括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内的石油总库存量,这可以成为更好的石油价格指标。

2007年10月19日,由于土耳其东部局势紧张,以及用于增加的美国石油库存量的美元价格走弱,使得美国轻质原油的价格上涨到每桶90.02美元的新高度。10月26日,原油价格再攀高峰,迅速达到了每桶92.22美元,当时全球的石油库存量反而下降了。当年10月末到11月初,油价一直走高。11月7日,轻质原油的价格再创新纪录,逼近每桶98.10美元。11月21日,油价继续走高,达到每桶99.29美元。人们对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大关的恐惧使得美国《华尔街日报》惊呼:“油价高峰即将到来!”2008年1月2日,美国轻质原油在超过人们心理底线100美元/桶大关之前回落到99.69美元/桶,这是尼日利亚新年局势紧张,以及美国的石油库存量连续7周下降造成的。随后,一份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告称,单一交易者是不能抬高价格的。纽约商业交易所一位前交易人、《石油市场实时通讯》的编辑Stephen Schork说,一位场内交易商购买了1000桶(160立方米)石油,这是最低购买量,然后,此人迅速将这批石油以99.40美元/桶的价格出售,因此亏损了600美元。

然而,2008年1月3日当天的石油交易中,油价终破100美元/桶大关,达到100.05美元/桶。在随后的1月4日星期五交易中,油价回落至97.91美元/桶。其部分原因在一周的职工报告显示:失业率已经上升。即使需求量减少,在得克萨斯炼油厂大火和欧佩克减产之后的1月19日交易中,油价再次上扬至100.10美元/桶。有证据表明,供给的减少速度要快于石油的需求。2月28日,随着美元持续疲软,加之美国联邦政府的现金利率过低,难以吸引更多的石油市场资金,油价飙升至每桶103美元。由于美元持续走低,3月3日,石油价格继续高攀至104美元/桶。同日,欧佩克指责美国经济“错误地运行”才将油价推向了创纪录的高度,认为这是“吹嘘性产量”并将这些归罪于美国的乔治W·布什总统的统治结果。

3月12日,石油价格冲至每桶110美元的新高度,打破了不久前每桶109.92美元的纪录。油价继续一路走高,到了3月13日,攀升至每桶111美元。随后,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油价回落至110美元/桶。3月17日,油价再创纪录,美国的轻质石油价格达到111.80美元/桶。4月15日,油价首次突破114美元/桶。4月16日,油价达到115.07美元/桶。4月18日,由于美元持续疲软,加之尼日利亚军事力量威胁要破坏输油管线,油价再次升至117美元/桶。4月22日,油价高攀至119.90美元/桶,之后略有下降。4月25日,美国纽约交易市场上的油价达到119.10美元/桶。在此之前,曾有报道称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下令击毁了一艘伊拉克货船。

5月9日,油价首次达到每桶125美元。5月21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就达到了130美元/桶。在5月21—22日不到24小时内,每桶原油的价格冲至135美元。6月,油价首次大幅下跌,此后美国的主要供油国委内瑞拉扬言因油田生产过久而要从2009年1月开始减产5%,墨西哥、俄罗斯和尼日利亚也出现减产的呼声,国际油价应声反弹,每桶涨价超过6美元。2008年6月6日,油价在24小时内上涨11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涨幅。以色列放出攻击伊拉克的狠话,也被认为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原因。两大石油供给国减少石油供给,使人们产生了类似1973年能源危机时的恐慌。

早在2007年10月,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印度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石油需求量对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快速增加的需求主要来自印度与中国。快速增加。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油价将保持在高位状态。12月,欧佩克的部长们开会,一致同意保持原有的高价位,但要稳定价格,这种价格将为石油生产国带来持续的高额收入。但是,如果油价过高,就会削弱石油消费国的经济。根据欧佩克的目标,一些分析家建议,每桶石油的价格应为70~80美元。一些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更多地使用本国所产的石油。尤为显著的是印度尼西亚,它已不再出口石油;墨西哥与伊朗的石油项目需求超前于石油生产5年时间。俄罗斯也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显然,由于美元价值的迅速变化,油价也存在很大的变动。2008年的油价显然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每桶200美元,但若能恢复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就已是正常的了。

减少当前高油价的万能措施

未来将会有许多间接的市场拥有者(401K计划、共同基金,甚至个人存款也是一种常规的投资方式,这一点并没有被银行认识到),螺旋式下降经济的间接影响本身就可使未来的石油贬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金与白银所经历的影响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机买卖市场上的情况都一样,投资者的能力将会对所包含供给与需求比例的未来价格望而却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给量则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亚洲的石油市场崩溃(需求量减少),而伊拉克增产12%(增加供给/过剩)。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低至8美元/桶。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但已知的欧佩克与其他石油生产国目前已经显露出相当多的过剩产能。

为什么美英要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啊?

伊拉克战争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劳伦斯·林赛就估计美国打这次战争就需要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也有人估计需要500亿到1000亿美元,这对于年预算达2.1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算不了什么,但是还要考虑到战后的费用,如果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不能在伊拉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那么美国就必须长期在伊驻军,要保持一支7.5万人的军队,一年的开支就高达165亿美元。而重建伊拉克经济的开支又需要500亿到1500亿美元,而且,除了英国之外,美国其它没有未必会像海湾战争中那样慷慨解囊,这对高居不下的美联邦政府财政预算赤字无疑是雪上加霜。[①] 现在来看,这种预见正在走向现实。那么,我们回头再看,当初,美国对伊动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学者高祖贵和展学习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论述,国外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

一、图谋建立美国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

美国在外交上自海湾战争以来,很大一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中东地区,这一方面是因为阿以冲突,另一方面是因为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战略的要点,但是中东出以色列外的大多数国家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伊拉克,虽然遭受连续十多年的经济制裁,但是并没有削弱萨达姆政权的斗志,不断的给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使美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推翻萨达姆政权,将大大缓解这一情况,为美国推行对外战略提供很大的空间,研究海湾问题的专家波拉克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仅凭战略上的益处也能表明入侵伊拉克的正确性。铲除萨达姆争取将给美国的对外政策带来巨大的好处……我们不必马上考虑萨达姆可能如何加以利用的问题。我们在联合国范围内的外交努力,也不必围绕着解决对伊经济制裁和武器核查的问题打转,不必花费资源和力量……保卫科威特。”[②]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存在,无疑是布什政府的一块心病,但是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背后的是整个穆斯林世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没有改变占世界总人口1/5的穆斯林世界,美国所倡导的自由生活方式很难在中东找到市场,这是美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选民”,他们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急于想把这种生活方式推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03年2月26日晚,布什总统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讲话时就直言不讳的说:“只有在伊拉克建立新政权,才能成为其它中东国家的自由的典范。”[③]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改变伊拉克政权,而是通过改变伊拉克政权,在中东树立自由民主的榜样,来改造整个的穆斯林世界,将“美国式的民主”移植到中东,继而推向整个世界,实现美国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

二、优越的战略位置,复杂的中东形势

中东是全球战略的重点,而伊拉克恰恰又位于中东的核心,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东位居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各大洲由于地缘上的关系,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控制了这一地区,对于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念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二战以来,美国一直企图把它的势力深入中东也是这个原因之一,但是从现实来看,美国在中东只有以色列这一个比较巩固的盟友。

从交通上来看,中东是连接三大洲的桥梁和交通枢纽,西北有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东南出波斯湾或红海入印度洋。伊拉克位居中东最关键的中心,北接叙利亚到地中海,南连波斯湾入阿拉伯海,是控制三大洲结合部的重要支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也就日趋明显,特别是控制了这一地区,美国想控制整个世界,就无需处处驻军了。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形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美国重要的战略利益所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的政权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改变伊拉克政权,可以在中东建立除以色列和土耳其以外的第三个战略支撑点。可以在导弹和核开发问题上对伊朗施加压力,由战略上的西遏两伊改为一个,迫使叙利亚终止对黎巴嫩的支持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东促和平的战略也将在伊拉克问题与阿以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断绝而更为有利,同时可以使以色列的顽固右翼势力失去一些反对推进阿以和平进程的理由,改变伊拉克政权还将为调整与埃及、沙特等国的关系创造条件。沙特和埃及虽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但“9·11”事件使美国认识到这两个盟友国内反美呼声很高,而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国,军事实力都较弱,难以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伊拉克政权,推行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及相应制度,把伊拉克重建成为一个民主、繁荣的国家,可以使所谓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认为,发动“圣战”的不良后果超过一切潜在的好处,会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三、战争形式的不对称改变了美国人的安全观

9·11事件的发生,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式,使美国把原来的“先发制人”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即只要是认为国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可以绕开联合国,直接对潜在的敌人发动进攻,这是因为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副总统切尼就深切的感到,如果恐怖分子使用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美国遭受的伤亡将更加惨重,甚至不堪设想。2002年6月1日,布什在美国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指出:“自由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激进主义与技术的结合。当化学、生物和核武器同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是弱小的国家和小集团也可能获得打击大国并造成灾难的能力。我们的敌人已经宣告了这种意图,并且已经在寻求获得这些可怕武器的过程中被抓住。他们想用这种能力来讹诈我们,或者伤害我们,或者伤害我们的朋友——我们将使用我们的一切力量来反对他们。[④] 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清楚的写道:“我们所受海军舰队和陆军的威胁,小于被激怒的极少数人手中所掌握的能够造成灾难的武器。”[⑤] 2002年10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更为明确的重申,美国面临的主要障碍,或危及生存的最严峻的威胁,使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这个威胁与美国在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冷战时期所面临的威胁同等重大。”[⑥]

2002年10月7日,布什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说:“伊拉克可以决定在某一天向恐怖组织或个人提供生化武器,与恐怖分子联合可以使伊拉克政权能够对美国发动攻击而不留下任务痕迹。”“尽管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危险,但来自伊拉克的威胁尤为突出,因为它在一个地方集中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危险,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被一位暴君所控制,他已经使用化学武器杀了成千上万人。”[⑦]

海湾战争后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和政治上的全面封锁的遏制政策是失败的,萨达姆作为一个狂人,曾经使用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积极谋求地区霸权,给所在地区造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不稳定,在9·11事件后,萨达姆公然对这个事件表示了庆贺,十多年来,伊拉克政权一直在策划发展炭疽病菌和神经性毒气及核武器。并且拒绝接受联合国的核查。继续采取有限遏制的战略是不足以防范和消除萨达姆政权的威胁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萨达姆政权对美国的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只要这个政权存在,威胁就无法消除。因此,美国对伊动武只是迟早的事。

9·11事件改变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安全观,改变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已成为布什政府大多数成员的共识,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后,布什在多个公开场合就伊拉克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尤其是2002年1月29日在首份国情咨文中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使之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仔细阅读这些谈话,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萨达姆政权必须改变,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将伊拉克的威胁提升为美国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威胁,公开表明了对付此类威胁的战略,即“先发制人”。

四、.控制中东石油

波斯湾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已探明储量约为6710亿桶,占世界探明储量1万亿桶的67%。伊拉克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以上,办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00亿桶,约占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12%。不仅如此,伊拉克石油极易开采,成本很低。[⑧] 2003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出席亚洲安全高峰会时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点,他在比较美国对伊拉克和朝鲜的政策差异时说到,“让我们简单的来看,朝鲜与伊拉克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方面。我们在伊拉克别无选择,这个国家浮游在石油的海洋上。”伊拉克石油对于美国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方面,美国可以借此减少自身对沙特石油的依赖,抑制甚至削弱沙特队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对于不满欧佩克的美国人来说,还可以由此进一步削弱欧佩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美国重建伊拉克的部分费用可以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中得到补偿,也就是说,伊拉克新政府可以用石油收入来支付重建费用,进而减轻美国的负担,甚至在长远意义上还将给美国公司带来利益。

可见,只要美国控制了世界石油龙头,就可以控制油源,操纵油价,确保本国经济发展的“血液”,卡住对手和盟国的“油脖子”,扼控世界经济的命脉,把法、德、日、俄等大国的经济命脉拿捏在手,必要时,还可操纵国际油价来打乱它们正常的经济秩序。尤其重要的是,一旦发生国际危机时,美国就可以利用手中的国际石油市场操控权来卡住其对手的“油脖子”,严重减杀其战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