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柴油发动机不能直接使用植物油?

2.浙江石化价值分析化工成长龙头电话会议之四

3.中国石油与中油BP的油品是一样的吗?

4.为什么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5.PVC的供求和需求分析

6.如何解聚回收聚酯材料

7.生物能源的研发状况及前景

为什么柴油发动机不能直接使用植物油?

大连石化加油站服务电话_大连石化哪家油价低

找到几篇材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阿联酋科学家发现可取代柴油的植物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学和埃及赫尔旺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他们将一种通常用作高级化妆品、洗涤品原料的植物油作为柴油发动机的燃料使用,结果发现,这种新型植物油燃料的功效并不亚于柴油,而且更安全更环保。

这种新型植物油燃料取自一种名为火火巴树的植物,这种植物果实榨出的油被称为荷荷葩油,具有燃点高,沸点低的特性。研究人员对荷荷葩油与柴油的功效进行了对比测试,他们在生荷荷葩油中加入少量的甲醇和催化剂,制成名为“荷荷葩甲醇”的燃料,然后倒入装有感应器的柴油发动机。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的转速在每分钟1000到2000转之间时,柴油机燃烧荷荷葩甲醇燃料能达到最合适的扭矩和功率,而且发动机工作噪音相对较小。

工程师们十分看好荷荷葩甲醇,它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大,而且在高温高压下化学性能稳定,作为发动机燃料的优势明显。另外,荷荷葩甲醇的碳含量也比柴油少,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煤烟都很低。荷荷葩甲醇不含硫磺,不会产生有害的硫化物,同时减少了对汽缸的腐蚀性。更重要的,荷荷葩甲醇燃料的爆点比柴油高得多,因此储藏或者运输更为安全。

事实上,荷荷葩油一直是航空、航天及精密仪器专用的高级润滑油,医药上也有防治癌症、高血压、冠心病、胃病、外伤等病症的疗效,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埃及的一些农场主已经以炼制发动机燃料为目的开始培植火火巴树。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由于炼油需要大量果实,因此大面积种植火火巴树需要政府或某些私人机构的协助和投资。而且,火火巴树只适合在热带地区生长,目前只在美国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干旱地区、南美洲和一些中东地区的国家种植,要想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荷荷葩甲醇并以之取代柴油作为发动机燃料是不太现实的。

孙先红的“植物油变柴油”项目

□时报记者陈力 特约记者 郭万富

“对!就是炸油糕用的食用植物油转化出柴油。”孙先红大声回应一名在场记者的质疑。

在写完《蒙牛内幕》后,孙先红这位蒙牛乳业的原副总裁、资深策划人本周一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

不过,这次他显然没有策划“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那样从容。他坦言对眼前这个由他发起的“世界首创”项目的前景还无法厘清。

这是一个“合成环保植物液体燃料”项目。据介绍,它采用60%左右的植物油和添加济等,按一定的比例,经过严格的工艺和大量科学实验研制而成,“其各项指标均和柴油接近,甚至比柴油燃烧值还要高,有良好的雾化性和空气混合性”。

它的发明者是大连人王承东。在发布会上,王承东只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其他相关学术背景没有介绍。在这个新成立的中植新能源有限公司派发给记者的一份材料里,记者也未见到王的学术背景,材料中多处出现“王先生”。

王承东穿着白大褂,在一个被称为新厂房的稍显空旷的车间里进行了现场演示。现场还有两位和林县公证处的公证员。演示是在所有在场者的目瞪口呆中进行的。如果你在现场,你也会吃惊,因为用植物油转化柴油的确构得上开创先河。

更让人意外的是,牛根生、和林县县长也到场观看。在未演示成功之前,孙先红一直在记者们中间发挥着他出色地口才。他得说服观看者,因为这样一个项目似乎他这个发起人心里也没有底。

大约30分钟后,一种能否成为新能源还待定的燃料产生。车间外面,一辆出租车、一辆依维柯和一辆大卡车的油箱在公证员的视线里被清空。王承东的燃料进入油箱。三辆车驶出厂区,留下了一股类似炒菜的油烟味道的尾气。

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期曾警告称,中国必须对能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已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

“虽然政府一直在积极获取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年增长率超过9%的中国经济提供发展动力,但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通过增加核电和水电供应的方式来限制对外部油气资源日益上升的依赖。”一位业内人士说。

去年,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放弃了以185亿美元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努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对于能源的渴求已使得中国公司将收购战场开辟到了万里之外的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过去6个月中,中国公司已签订了总值70亿美元的合同,收购在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叙利亚油田中的股份。有报道称,中国一家国有公司正在考虑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的另一处石油资产。而中国和伊朗也正在积极进行磋商,有望在几周后正式签署一项数十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协议。

孙先红当然了解这些背景。他认为,中国能源紧缺的现状有理由使国家高层重视他眼下这个项目。

“这是一个能成为世界500强的项目。”孙信心十足。

牛根生的到来,似乎并不是仅仅因为这是孙先红的项目。与摩根的多年交往,已经把他锻造成了一个投资高手,所以有人猜测老牛有可能会投资,不过老牛也不是轻易出手的人。

目前这个项目只有和林县公证处的公证。据介绍相关国家专利也在申请中,而到达记者会现场的,没有环保部门,也没有权威的科研机构。

如何推广这个项目也是问题。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去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中国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对外谈判工作组(下称“CCWT”),负责研究、指导和对外谈判有关煤变油项目事宜,神华集团和宁煤集团均为CCWT成员。两大集团将分别兴建煤变油项目,各斥资300亿元,并分别产出300万吨左右的油品。去年11月,神华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神东煤田实施(时报曾做报道)。这两大项目引来了英国壳牌公司和南非萨索尔公司银矿“白热化”。

孙先红的想法是先在呼市市区出租车中免费试用。

用植物油代替柴油

当1898年迪塞尔博士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其发明的柴油引擎后,人们只是将其主要用于卡车和货物运输工具上。但二十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全世界面对高油价,不得不重新检视燃油效率最高的柴油引擎系统。80年代,全世界各个大车厂大量销售柴油小汽车,标致销量的85%,奔驰70%,五十铃58%, 大众50%,还有奥迪,富豪日产有一部分,都是柴油小汽车。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世界油价重新徘徊于高价位,而人们对全球环境暖化更加关注,刺激发达国家不断研究寻找石化燃料的替代品。象从玉米提炼酒精,发展使用压缩天然气引擎,电力燃料电池,生化柴油,使用液态氢的引擎等新技术纷纷面世。但是在短期内,这些新技术都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大批量投入商业化生产的障碍。而生化柴油在没有国家政策扶持和税收补贴,在目前条件下,生产成本比石化柴油要高,也打击了人们使用的积极性。有没有一个更环保,更经济的产品,可以帮助广大运输企业,个人,以及柴油发电机使用者节省燃料成本并且也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呢?

现在瑞琪实业提供的各种柴油引擎改装设备,将柴油引擎改成双燃料系统,既可以使用石化柴油,也可以直接使用植物油,包括泔水油给广大柴油引擎使用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经过大量实际改装后的检验和试验测试,经过改装的柴油引擎,直接使用植物油时无论在一氧化碳,微粒(PM)以及尾气的不透明性都有很大的改善,只有氧化氮指标与使用柴油时基本一样。而柴油燃烧时的刺鼻气味也变成了炸薯条的香味。而各种植物油的燃烧值与柴油相差不大(详见各种油料指标比较),

直接使用植物油与使用石化柴油,在输出功率,加速方面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每百公里植物油(包括废弃植物油)耗油量只需要5.65升,而石化柴油为5.23升(以上数据为加拿大车辆数据)。而且由于植物油不含硫,可以润滑引擎,改装车辆运行10000公里后检查喷油器,都没有任何沉淀,不需要做更换。

无论你是卡车,小汽车,巴士,翻斗车,还是拖拉机,发电机,只要是使用柴油发动机(有些机型我们不推荐改装),就可以改装成双燃料系统,直接使用植物油。改装以后,你可以与当地的饭馆,快餐店联系,收集餐馆的泔水油,过滤后就可以用在你改装后的引擎上(具体使用请参考改装使用手册)。另外我们提供的改装设备经过升级还可以使柴油引擎在严寒地区也可以直接使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可能出现的B100生化柴油。

浙江石化价值分析化工成长龙头电话会议之四

2017年四季度的时候,我们开过一个千人电话会议,当时是认为,会有一批千亿市值企业崛起,就是基于大炼化。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优秀的公司进入了千亿市值的行列。下一步的节奏,可能慢慢地,会迈入2000亿市值的门槛。我个人大致的一个判断是,万华应该是所有的化工企业中,率先站上并站稳2000亿市值的。可能在一到两年内,我相信,浙石化的控股股东荣盛石化,我觉得大概率也会站上2000亿市值。 确实来说,大型炼化装置,从我们17年的研究来看,发展中国家化工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比较快的路,就是全球化工市场上的十家,九家都有大型炼化装置。 这个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若要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大型装置是必经之路。目前来看,在大型裂化装置方面,浙石化,我6月30日去了一趟,确实,二期计划和一期的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个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呢?一期是2000万吨炼油,140万吨乙烯加400万吨PX,二期在和一期一模一样的情况下,另外又加了一套140万吨乙烯。我大致算了一下,整个化工品的收率,可能可以达到70%,除了原油直接做化工品,裂解制乙烯做化工品以外,应该说,在全球,这么高的化工品收率、这么大型的装置,是没有的。类似荣盛、浙石化这样一套的装置,放在全球,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高的化工品收率,应该说用“旗帜”来形容,我觉得是不为过的。这是在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背景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随着太阳能、储能、锂电池电动车这三个形成一个闭环后,尤其是现在两头逐步在成熟,卡就卡在储能这一端成本比较高,如果能发展起来,我觉得会发生一场能源革命。就是在原油、炼油、汽柴油、到内燃机这条产业链,可能会被刚才我说到的这条产业链所取代。这样来说,原油的角色,可能以前是70%是能源30%是材料,后面就会转变成30%是能源70%是材料,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或者十年到二十年以内会逐步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大型的炼化装置,要在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中获取先机的话,一定是要把自己从一个能源提供商变成一个材料提供商,这一点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一点浙石化做的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在路演过程中也经常有人问我,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在哪里?我说,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主要是在两个环节。技术没有壁垒,为什么技术没有壁垒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来自专利上的授权,要么是国内专利商的要么是国外的。主要的壁垒在哪里呢?我认为一个是政策上的支持。像荣盛浙石化两期装置的整个投资大概要2000亿,自有资本大概接近540到550亿,这是很明显的资本密集型,商业银行还愿意竞争剩下的部分,这是资金上的支持。 最关键的壁垒在哪里呢?是政策上的,允不允许你做,这才是一个最大的壁垒。 我看过台塑王永庆的回忆录,一九七几年的时候,台塑从下往上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想法,我要做一个大型的炼化装置。但是当时国民党不允许,因为当时台湾是由类似中石油、中石化的国有企业在经营,不允许你经营。一直过了20年,1994年,台湾国民党放开了,给台塑石化一张允许进入大型炼化装置的许可,至此以后,就开始建设,90年代开始建设,完全建成是在07年,25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会涌现出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能到千亿的市值,本质上,还是国家给了政策上的支持,这个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允许他们进入并且允许他们做大做强,就没有这些企业什么事情了,这是第一个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政策。 第二个比较关键的,是本土要有足够大的市场。 为什么?像国内,大型炼化装置肯定不止一两套,已经很多套了。因为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建一套大型的炼化装置,一部分外销,一大部分内销,相当于是能进能退,保证产品能够基本上全部消化掉。整个亚太区域,以前是日本,后面是韩国,接下去是台湾,他们有大型炼化装置,本土有市场是一个前提。在这个情况下,大型炼化装置能够脱颖而出,是借助于本土的市场。所以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我的理解,第一个是政策,第二个是本土有一个相对比较庞大的市场,可以消化、容纳产品。浙石化,现在搞了2000万吨,再搞4000万吨,后面甚至还有三期,6000万吨等等,都可行。这些可行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刚才说的两大基础上,这是我对大型炼化装置壁垒的认识。另外,就后面发展来看,我记得在17年大型炼化会议上也提出过一点,1000亿市值仅仅是这些公司起步的一个阶段,可以预期的是,这些公司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流将在上百亿以上,为中国化工企业赶上全球先进的化工企业打下了基础,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动用大规模的资金去做研发投入。譬如像韩国知名的炼化公司LG化学,它就是炼化起家,逐渐在电子、芯片、半导体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我认为,现在第一步,大型炼化装置,尤其是浙石化一期二期设计上,荣盛也好、桐昆也好,上一个台阶,接下来,这批大型炼化装置公司,谁会走的越来越好?一定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跨越,往新型材料上走,往上走,就是我觉得这些大型公司再上一个台阶最关键的驱动因素。

1、 历史 性机遇下的民营大炼化龙头

1.1、民营大炼化的 历史 性机遇

民营大炼化的起源来自“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千吨级炼厂上对民营企业放开。2016-2018年,国内炼油化工行业迎来一波景气周期,民营企业对炼化行业投资热情高涨。恰逢2016年后民营聚酯龙头企业盈利趋势向上,积累了向上游做一体化延伸的资金,在这一波炼化投资高峰中,他们冲在了最前列。

“十三五”期间,国家制定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希望通过更为合理的规划,扭转国内石化项目分布分散、竞争力不强的格局。规划的七大石化基地均位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高、港口条件优良的的区域:包括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和江苏连云港基地;泛珠三角的广东惠州和福建古雷基地;环渤海的大连长兴岛和河北曹妃甸基地。

这一轮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项目,无一例外占据了七大石化基地最有利的区域,典型的项目包括恒力石化2000万吨大连长兴岛项目,浙石化4000万吨舟山项目和盛虹石化1600万吨连云港项目。

2020年,恒力、浙石化和恒逸文莱项目一期均已经全面投产,开始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2020Q1,在油价下跌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国营炼厂普遍亏损,而民营大炼化仍有盈利,形成鲜明对比。民营大炼化证明了比存量炼化项目成本更低,分化在全年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然而,国内的炼油行业仍处于深度过剩状态,2019年国内炼油能力8.60亿吨,加工原油6.49亿吨,开工率只有75.5%,按照90%开工率估算国内炼油能力过剩约20%。国内的炼化企业不得不面临有6000万吨以上的成品油需要出口的压力。而下游产品的过剩正在从成品油蔓延到烯烃、芳烃等化工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新建炼化产能的审批将更为严格。此前抓住时机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占据了沿海区位优势,项目采用了最新一代的炼化技术,是极具竞争力和稀缺性的。而浙石化,未来一年将从2000万吨增加至4000万吨规模,远期还有望增加三期项目到6000万吨,是这一轮民营炼厂扩张中占据资源最多的项目。

1.2、最具政策红利的民营大炼化企业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是2017年国务院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将重点开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中转、加工贸易、保税燃料油供应、装备制造、航空制造、国际海事服务、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等业务。

2020年3月,国务院批复《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

国内的成品油出口目前实行配额制,2019年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等国营企业获得配额。由于地方和民营炼厂在成品油分销网络的建设上大幅落后于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国营企业,成品油出口环节的限制,给地方和民营炼厂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2020年4月,浙石化已顺利取得100万吨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预期后续在汽柴油的出口配额上也会有所放开。公司在7月又获得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资质,为浙石化成品油的灵活安排生产和出口销售铺平了道路。

1.3、浙石化将形成民企控股,国企和外企三方合资的股权结构

目前浙石化的股权结构为荣盛石化(民企)控股51%,桐昆股份(民企)20%,巨化集团(国企)20%,舟山海投(国企)9%。舟山海投的股份拟转让给沙特阿美(外企),未来将构成民企控股,国企和外企三方合资的股权结构,有利于融合多方资源。

主要控股和参股方,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拥有庞大的PTA和聚酯产业链,可以和浙石化形成从油到丝的全产业链协同;巨化股份是浙江省内的大型化工国企,代表了浙江省国资的支持;沙特阿美是全球超级原油和炼化巨头,可以为公司带来原油进口、炼化技术、成品油和化工品销售贸易上的协同。

在成品油销售环节,浙能集团和浙石化共同成立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浙能控股60%,浙石化40%。浙能集团是浙江省大型国营电力、油气和能源服务巨头。合资公司将在浙江建设几百个加油站,作为浙石化成品油的一条重要销售渠道。

在对原油到化工品的技术发展上,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的第三代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实现接近50%的从原油到化学品直接转化率。第四代技术是沙特阿美和CB&I、CLG联合开发的“热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可通过研发加氢裂化技术将原油直接生产化工产品的转化率提高至70%-80%。

2、浙石化将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一体化炼厂

相比国内的存量炼厂,浙石化整体规划设计,装置规模大,技术领先;位于华东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显著。其主要股东可以就近消化PX和乙二醇。在政策支持方面,浙江省政府配套建设公用设施,给予800万吨规模煤指标,配套构建成品油零售网络。浙石化40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炼厂。

2.1、整体设计规划,烯烃芳烃比例高,规模优势显著

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整体规划设计的,一期围绕最大化芳烃产能为中心,并配套大型乙烯装置充分利用轻烃资源;二期方案最大限度生产乙烯及下游产品。4套1000万吨常减压装置加工原油适应性强,其中一期设计可加工高硫中质和高硫高酸原油,可按照市场原油的供应情况加工低价的“机会原油”。

浙石化初期设计总规模为4000万吨/年炼油+1040万吨/年芳烃(其中800万吨PX)+280万吨/乙烯。其中一期建成规模为2000万吨/炼油+520万吨/芳烃(其中400万吨PX)+140万吨/乙烯,即成品油收率为42%。一期重油加工选用固定床渣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焦化组合模式;二期将采用浆态床渣油加氢方案。一期化工部分乙烯下游产品主要为EO/EG、聚乙烯和苯乙烯;丙烯下游主要为丙烯腈,聚丙烯和苯酚丙酮,并配套60万吨丙烷脱氢装置充分利用炼厂副产的LPG多产丙烯。公用工程方面采用海水淡化、粉煤锅炉和煤焦制气,制氢成本较低。

浙石化二期在总结一期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增加一套乙烯,并扩大芳烃的产量,计划将整体调整为4000万吨/年炼油+880万吨/年PX+420万吨/年乙烯,化工品比例进一步提升。按照二期乙烯和芳烃产品的比例,预计浙石化一期也还有进一步优化增加化工品的空间。

2.2、下游一体化配套优势

浙石化的主要股东荣盛石化,其参控股的逸盛系,拥有1350万吨PTA产能,远期将达到2000万吨。荣盛石化还拥有255万吨聚酯产能,并在继续增加。另一股东桐昆股份拥有400万吨PTA产能,远期将达到900万吨;拥有0万吨聚酯产能,远期将达到1000万吨。两大股东完全可以消化其生产PX和MEG产能。其他聚烯烃等化工品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活跃的化工品交易和应用市场。

此外荣盛石化在宁波中金还有200万吨芳烃装置(含160万吨PX),采用燃料油和石脑油进料路线,如果上游炼油端可以放开,中金石化也可以扩展成一套炼化一体化装置。

下游方面,浙石化采用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深挖化工品深度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浙石化和德美化工成立德荣化工(50:50),对浙石化项目50万吨裂解C5和48万吨裂解C9进行深加工。将建设50万吨/年裂解碳五分离装置,20万吨/年碳五加氢装置,48万吨/年裂解碳九分离加氢装置,7万吨/年间戊二烯树脂装置,10万吨/年DCPD树脂加氢装置和6万吨/年碳九冷聚树脂装置。浙石化和BP计划以50:50的比例建设年产100万吨的醋酸厂,将采用BP的CATIVA XL技术。

3、全球首屈一指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3.1、世界超大型炼厂情况比较

4000万吨规模的炼油产能,可以进入世界前五行列,到6000万吨可以名列全球前二。全球范围内,炼油产能聚集的区域主要是美国墨西哥湾、韩国蔚山、印度贾姆纳格尔、新加坡裕廊岛和沙特延布等。其特点是,既拥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又面向腹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同样的,我国杭州湾也有望形成一个1亿吨以上的炼化产能聚集区,辐射长三角区域,该区域已包括浙石化、镇海炼化、上海石化、大榭石化和高桥石化的搬迁。

排名

公司

炼厂所在地

炼油能力 (万吨/年)

1

印度信诚石油公司

印度贾姆纳格尔

6200

2

委内瑞拉帕拉瓜纳炼制中心

委内瑞拉胡迪瓦纳

4830

3

韩国SK公司

韩国蔚山

4200

4

阿联酋阿布扎比炼油公司

鲁维斯

4085

5

GS-加德士公司

韩国丽水

3925

6

S-Oil公司

韩国昂山

3345

7

沙特阿美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波特阿瑟

3015

8

埃克森美孚公司

新加坡亚逸查湾裕廊岛

2960

9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Galveston港

2855

10

埃克森美孚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贝敦

2800

11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Garville

2780

12

沙特阿美公司

沙特拉斯塔努拉角

2750

13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台湾麦寮

2700

14

埃克森美股公司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巴吞鲁日

2510

15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

科威特艾哈迈迪港

2330

16

壳牌东方石油公司

新加坡武公岛

2310

17

中国石化股份镇海炼化公司

中国宁波镇海

2300

在全球这些规模名列前茅的项目中,委内瑞拉和阿联酋是因为原油产地区域而规划的炼厂,以生产燃料为主。委内瑞拉帕拉瓜纳炼制中心的大炼厂Cardon和Amuay最初都是由1950年左右的300万吨/年以内的炼厂发展而来,到现在的4830万吨/年规模,主要目的是将委内瑞拉的重质原油转化为燃料。但因为委内瑞拉的经济危机,使得投资和原料经常不足,炼厂负荷常年得不到保障。阿联酋鲁维斯炼油厂起步于600万吨/年的装置,2000年扩建到1500万吨/年,2015年扩至4085万吨/年,也以生产燃料为主。

韩国既不是中东那样的原料地,也不具备像中国、印度那样的消费市场,其炼厂以出口为导向。韩国大规模建炼厂是在1990年以后,以规模效应著称,其炼厂平均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由于靠近中国市场,2008年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韩国炼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例如08年后中国每年从韩国进口大量的PX。但是,随着国内这一批千吨级炼厂的落成,失去消费地和装置先进性优势的韩国炼厂正在逐步丧失竞争力。

3.2、印度信诚实业:高速发展的市场化民营炼厂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需求持续增长。由于印度炼油业对私人资本开放,私营炼厂得以蓬勃发展,目前已占印度炼油能力的40%。印度信诚石油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民营炼化巨头,在贾姆纳格尔的炼厂拥有140万桶/天的原油处理能力,对应7000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炼厂,复杂系数为21.1。同时,公司在2018年成功投产了150万吨美国乙烷进料的乙烷裂解装置,增加乙烯的产能。

印度信诚实业集团是一个横跨能源化工、零售和电信业的超级大集团,是印度市值最大的公司。炼化板块目前仍是其盈利最好的板块,是其发展的基石,帮助其培育了快速增长的电信业。

近年来,为解决其高企的负债和保持增长,印度信诚也展开了和国际巨头的合作。沙特阿美计划斥资150亿美元收购印度信诚炼化板块20%的股权,其对印度信诚炼化板块的估值达到750亿美元。作为合作,印度信诚将从沙特阿美采购50万桶/天的原油。下游分销方面,印度信诚和BP公司合资(51:49)的成品油零售公司,目前在印度有约1400座加油站,估值20亿美元,计划未来5年内将加油站增加到5500座。

3.3、台塑石化:浙石化的“简配版本”

台塑石化拥有2700万吨炼化产能和300万吨乙烯产能,其主要装置在1998年、1999年和2007年投产。台塑石化主要由3套900万吨常减压装置、2套400万吨重油加氢装置、2套420万吨渣油催化装置,和3套分别为70万吨、103.5万吨和120万吨的乙烯装置组成。其芳烃组分交由台化芳烃厂加工,烯烃组分也被交由台塑集团其他子公司加工,所以台塑石化相当于70%比例浙石化产能的“简配版”。

台塑石化在原油价格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净利润大致在50-120亿人民币之间波动,市值在2009年炼厂建设完成后基本在1500-2000亿人民币之间波动。

估值方面,台塑石化近10年平均ROE水平在11.5%,而平均PB为2.5倍,PE大致在20倍附近波动。

3.4、浙石化的国际比较

从炼厂产能规划上来看,浙石化二期建成后将远超台塑石化,三期建成后将达到印度信诚炼化板块的规模,并且在化工品方面产能更大,向下游延伸更深。从产业链配套来看,浙石化在下游聚酯产业链的配套和产业集群上也优于台塑石化和印度信诚。

从过去10年亚洲炼厂PB-ROE情况来看,日本炼厂的ROE水平最低,韩国炼厂次之,印度和中国的炼厂ROE水平较高。从我们对民营大炼化各个板块的理解来看,过去聚酯和PTA板块的ROE水平大致在10%左右,而民营大炼化项目的ROE水平有望提升至20%以上。民营大炼化公司的PB水平应该高于亚洲其他炼厂。

中国石油与中油BP的油品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的,两种油来自不同的公司,石油产地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或“中石油”)是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按照根据《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国有企业,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中油BP:

中油碧辟广东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油BP,是2004年9月1日经商务部批准(商资批20041397号)设立于江门市的中外合资企业,于2004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

它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BP集团联合组建的中国第一家、同时也是最具规模的成品油零售合资企业。现在改并为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总部移至广州。

中油在南方没有炼油厂,所以他的油全部是从北方的炼油厂(大连、西太)船运来的,最主要的是,中油基本很少进口原油,所有的成品油都是国产原油炼制出来的(中石化在南方少有油田,基本靠进口原油),而国产原油总体的密度是大于进口原油的。

因此,炼制出来的柴油在同等标号、指标的前提下,密度是大于进口原油炼制的柴油。

品质方面不用担心,只要是能够达到出厂标准的,都是合格柴油,不管是石化的还是石油的。

而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所说的“够力”是指柴油耐烧,耐烧的柴油一般要求密度要大,密度的定义就是: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

因此在单位体积中(同样是1升),密度大的柴油所含燃烧物的质量就多,同样“一缸”混合气体,压燃爆炸后做功越大,越够力。

扩展资料:

关于油品

各种加油站的渠道不一样,国营三桶油有自己的炼油厂,监管严格,大部分直营店应该算是靠谱的。

国营加油站加盟店,相比之下差点。在加盟的时候会和三桶油签协议,只会从三桶油采购部分成品油,其他很大部分是自己在外面采购的(质量相对来说就无法保证了)。

合资加油站的货源大部分从三桶油处采购,外资知名品牌监管也相对完善,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添加剂、清洁剂,市场反馈清洁性相对好一点。

私营加油站的油品就参差不齐了,他们进油的渠道五花八门,最怕的是某些黑心老板用低标准、低标号的便宜油,加入大量化工原料,就能冒充高标准、高标号汽油。

因为国家检查标准只会检查重要的辛烷值、锰、硫等几个数据,勾兑之后是符合标准的,但是油的质量就很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中油BP

百度百科_中国石油

为什么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先说结论,疫情将美国从世界原油供给体系中踢除,深刻的改变了石油行业!

全球主要的原油出口地有几个:1、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地区;2、俄罗斯;3、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南美;4、北美地区。

1.美国的开采情况

由于开采技术的提升和全球对轻质低硫原油需求增加推动,美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原油输出国之一。在2019年6月,美国曾一度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日均出口量超过300万桶。能源贸易也成为了美国经济支柱的一部分。

由于美国的原油主要是页岩油,主要使用水力压裂法,需要借助高压把化学物质与大量水、泥沙的混合物注入地下,压裂油井附近的岩层构造,进而采集原油和天然气。这样的开采方式导致了美国的原油开采成本较高,达到了46美元以上。

2.中东的开采情况

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实现了原油的天然累计,用调侃的话来说,就是你在中东的土地上随便打一个洞,都可以看到石油从中流出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沙特等国开采原油的成本很低,大约在17美元左右。

3.俄罗斯的开采情况

根据沙特阿美的IPO招股说明书,俄罗斯布伦特原油的开采成本超过40美元/桶(含税),但由于俄罗斯石油行业的高税率,除税后的开采成本应该在20美元左右。

在疫情发生前,国际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创下达到75.6美元/桶的高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开采成本较高的北美地区,原油出口也能得到丰富的利润,这极大的促进了北美地区页岩油行业的发展,世界原油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了美国-沙特(中东)-俄罗斯三角供应体系(委内瑞拉因为受到制裁,出口量有限)。

由于疫情的发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和消费都出现了大幅的萎缩,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原油需求量急剧下降。同时由于俄罗斯无法和欧佩克达成原油限产协议,国际油价迅速下跌。截至发稿,NYMEX原油报价20.1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当月连续报价在25.29美元/桶。据此价格我们来分析一下石油出口国的盈利情况,在主要的原油出口国中: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出口原油,还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俄罗斯出口原油,基本保本; 美国出口原油,每桶要亏损20美元以上!

美国刚刚成为了世界原油出口的主要国之一,这个价格意味着,美国在今年的能源出口几乎萎缩为0,同时将大大的抑制美国的石油开采活动,新增油井会大大的减少,原有的开采企业可能面临破产潮。 全球原油供给将从美国-沙特(中东)-俄罗斯三角供应体系演变为沙特(中东)-俄罗斯的两极供应体系。

同时由于油井的开发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一旦美国的石油(页岩油)行业被抑制,美国要再次重启该行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此之下,世界原油行业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我想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沙特、俄罗斯两桶油把持石油价格,一招鲜吃遍天,还制造石油只够人类使用几十年的假新闻。

世道变了页岩油革命发力了!2017年5月北美的页岩产量达到了世界原油总产量的6%,为528万桶/天,2019年4月,美国页岩油达到了859万桶/天,到2019年12月,美国二叠纪盆地、巴肯、鹰滩等七大产区页岩油产量突破900万桶/天,占原油总产量的70%,美国日产原油1290万桶/天,已经是地球上第一大产油国。

这次沙特俄罗斯趁着新冠疫情危机全球股市暴跌之际,发动价格战,剑指页岩油这个打破他们美梦的“恶魔”,不把页岩油革命之火扑灭誓不罢休。

特朗普的特点就是反应慢,战火已经让页岩油公司岌岌可危,他还没想明白呢。别想了,三桶油一起谈判吧。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特朗普不想跟伊朗开战?美国制裁伊朗、委内瑞拉依然不改世界石油供过于求的局面。特朗普制裁北溪2号,无非自己多卖石油。特朗普是不是让沙特多折腾一会儿呢?灭掉沙特才能启动油价上涨。

疫情只是国际能源转折的开始。其他国家学会了开采页岩油,石油比水便宜就是应该的。谁都无法预料石油的未来,拿石油互相欺骗不是好项目了。

依靠石油单一产业的国家,要勒紧裤腰带过20年苦日子。俄罗斯石油依赖度太高了,不是大国思维。

关于题主提的:为什么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首先石油和老百姓的出行息息相关,也对墨林有一定的影响,墨林以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确实是这个样子,几年前沙特为了打击美国的页岩油,把油价打到了30美元左右。但是因为需求端还很活跃,再加上沙特本身的财政无法支撑他这个计划,低油价一共也没持续去几个月。

这次疫情直接从需求端开了刀,石油需求可能一时半会上不来,因为疫情结束不知道2020年能不能完全过去。现在虽然欧美已经到达了一个新高峰,但是有些国家我们还没有看到是什么样的情况,比如印度,未来会不会爆出更大的瓜?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2020年内石油的需求端都不会有明显的上涨,这确实改变了国际能源的格局。就拿美国的页岩油行业来说,这次疫情对他们来说将是一次大洗牌。现在小型的页岩油企业几乎都扛不住了。但这对于大的能源巨头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购并购机会。

当这些小的页岩油企业倒下时,有实力的大型能源企业会把这些倒下的企业收购,好的资产剥离,坏的资产扔掉。预计在2020年结束后,疫情结束后,美国的页岩油企业会出现新的能源巨头。

经过这一大轮大鱼吃小鱼后,美国的能源企业才具有了在能源行业跟沙特俄罗斯群雄逐鹿的实力。这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三足鼎立的情形出现。在此之前美国虽然石油产量高,但是并没有集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定价权。在此之后,可能他们就有了。

对于能源需求过来说,疫情打压了油价,对他们好处十分明显。但是当疫情结束之后,等需求上来之后,美国的页岩油将成长为另一个巨头,能源市场又多了一个屠夫。

经济学的正向思维是需求决定供应!

受疫情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对原油的需求大减,这将驱动原油供应下降。这是理想的供需平衡市场状态,最重要的目的是维持原油价格的稳定。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原油的产量相对集中于几大组织:

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他们掌握世界上储量最多、产量最大、开采成本最便宜的原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原油财团,他们掌控国际原油的定价权力,掌握页油生产技术;以俄罗斯为首的原油输出定向国家,掌握西欧等周边国家的原油市场。

每个集团都有自己的原油优势,这决定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高储量、高供应、低成本的原油集团OPEC组织希望扩大市场份额,但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地位等的弱势要求他们只能通过增产降价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掌握国际原油定价权的美国凭借其霸主地位,意图通过金融手段来控制原油价格,保证自身页油权益;

掌握周边市场份额的俄罗斯也需要通过资源、甚至军事胁迫保证自己的出口市场。

这就决定了,面对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的状态下,三个利益集团必然会把存量市场蛋糕保护好,甚至去借机抢夺多方市场蛋糕。

而疫情导致的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定价作用略占下风,OPEC和俄罗斯借助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增产压低低油价,成功打击了美国原油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

而忙于国内疫情防控的美国,面对感染人数的激增、金融市场的崩溃,基本上无暇顾及原油问题。

所以,给了沙、俄两国“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且这种局面会因疫情的影响而长期持续。

当然,随着疫情的防控,当美国精力恢复以后,还是会认真的处理这个问题,这就是后话了!且听以后调侃......

这是2020年3月30日高盛的一封报告,原文是:随着油价低迷期过后持有优质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少,疫情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史无前例地暴跌,这可能会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如下:

我们知道,一国的石油消费增速及其趋势与该国经济走势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

看看全球经济的停摆,就知道,这对于石油行业的冲击。

美油「油价」大幅下跌,美国页岩油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的生产成本较高,疫情之下的国际原油大跌,很可能让这些企业破产。很多企业的现金流已接近枯竭,页岩油又一次受到重创。

当下美国崛起的LGN业务,该业界人士透露,由于一直以来都是长协合同和DES(即目的港交割)交货方式,目前受到的影响不太大,但若疫情持续半年以上,很有可能对美相关企业和产业链造成影响,产生美国内大量失业。另外,受疫情影响,有中方买家正在以不可抗力等原因试图减少此段时期内的LNG进口量。

油价的大起大落,都意味着,很多小的,新型,抗风险低的石油公司破产以及被贱卖,被收购。

优质资产的趋势聚合,将彻底形成几个能源巨头,不可战胜的巨头。

不可战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既得利益者霸占上风,意味着不会改变和动摇。

这就是改变,和永久改变的原因。

实则内因有两个:

1、国际石油持续衰退,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原油需求下降了43.5万桶/日,4月份,预计需求量将减少到1870万桶/日。原因一是疫情影响,其二是全球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汽车 ,尤其是国内,随着政策不断推进,新能源车占比将越来越大,纵观全球对于石油的消费呈减少趋势。

2、俄罗斯与沙特之间大打价格战,倍受伤害的是OPEC各成员国以及美国页岩油,虽然这场价格战是沙特与俄罗斯双方经济都造成了伤害,但为了杀敌一千而自损八百在所不惜。

俄罗斯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与美国页岩油拼价格战,沙特为了限制伊朗发展,也是大大出手,这也是俄罗斯与沙特联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大国之间的博弈并非一句两句能说清楚,这次价格战之后,双方一定还会重返谈判桌,来达到各自想要的目的。

海外疫情不断恶化,沙俄油价战毫无缓和迹象,国际油价持续保持在低位,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的话,世界石油市场就会重新洗牌,谁的开采成本高谁就会被最先淘汰出局。如果按这个逻辑推理的话,美国页岩油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因为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最高。但是,很多时候,现实和逻辑是不一样的,沙特想用油价把美国页岩油淘汰出石油供给市场,这可能吗?成功的概率很低。

首先,供需关系看

现在页岩油产量是世界第一,比沙特和俄罗斯还要高,没有了页岩油谁来填补这一块,前提还要把油价维持在低位,只要油价涨到50美元以上,页岩油就存在利润空间,就会死灰复燃。当前世界,欧美国家发展到了瓶颈,用多少油基本稳定了,可发展中国家的用油量还在上升,这也是一块缺口。因此,没有页岩油,只靠传统石油根本就填不上这个坑。

其次,美国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国家

美国是什么国家,是世界霸主,军事,经济、外交、金融无一不是,石油这样一个大市场想要把美国踢出去,可能吗?想想当年美国没有页岩油时,都会想办法控制石油,把美元和石油捆绑在一起,更不用说现在有了页岩油了。不要小看美国,有的是办法让油价恢复正常,只是现在被疫情和经济拖累而已,什么时间有余力了,有的是办法抢占石油市场。比如增加石油的进口关税,这样就可以保住本国的市场,日本国内宁愿吃着天价的大米,也不降低粮食关税,美国不会吗。还可以挑起战争,沙特不听话,在中东再扶持一个傀儡去搞沙特,或在沙特内部搞一场政变,这种事对美国来说手到擒来,只要有美元,总有势力会出头。

最后,疫情影响,经济危机只是暂时影响了石油需求,终究会恢复正常

现在石油需求因为疫情和经济危机影响下下降,但这种情况终久不会持续,能持续多久不好说,美国页岩油企业在美联储背后支撑下如果挺过去也不是不可能,再说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 科技 、石油、地产、服务业齐头并进,不向沙特和俄罗斯,国家收入太单一,最后谁先抗不住,真不好说。

总结,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可能太小。如此大的一块肥肉放在美国的面前,美国会不动心才怪,何况美国已经尝过个中滋味,国家强大了,再加上不要脸的特性,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吗。

都说此次疫情对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的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石化行业尤其如此,高盛的判断决不是危言耸听。

一、疫情对油气市场的影响

1、首先对原油市场的影响

(1)国际市场: 根据IHS公司预计,由于此次疫情影响,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费增量同比将由此前预计的60万桶/日变为负增长(-50万桶/日),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费水平将同比削减110万桶/日左右。此次疫情加剧了全球石油市场过剩态势,出现了推低油价的“极端情景”。疫情发生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从1月22日62.3美元/桶降至2月11日的54.01美元/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徘徊在55美元/桶左右。

(2)国内市场: 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超过5亿吨(相当于进口1000万桶/日),石油消费量达到6.9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至72%,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已达14.5%左右。原预计2月全国石油消费水平同比将增加70万桶/日,受此次疫情影响,IHS公司预计2月全国石油消费量同比将至少下降300万桶/日,占全国平均消费水平(1400万桶/日左右)的约21%,3月份消费量将有所收窄。

2、其次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1)国际市场: 2019年全球天然气产量4.11万亿m3,消费量3.98万亿m3,市场供应宽松。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预计全球LNG消费的增量将从2019年的5000万吨左右降至2020年的2000万吨以下。2019年,东北亚(中日韩)地区的LNG现货价格约6美元/MMBTU,全年平均进口价格(含长约)约9.2美元/MMBTU。此次疫情引起LNG价格进一步下降,预计2020年东北亚地区LNG现货价格可能跌至5美元/MMBTU以下,进口价降至8美元/MMBTU左右。

(2)国内市场: 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含LNG)首次超过3000亿m3,达到3030亿m3,进口天然气(含LNG)1373亿m3,对外依存度超过45%。按照IHS公司原来的正常预测,2020年中国天然气及LNG的消费量将达到3270亿m3,同比2019年增长8%。由于此次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回落到6%左右,达到约3210亿m3。

二、疫情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上游油品及石化原料生产企业由于其连续化生产特点,尤其是国内大型炼化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开工生产状态,运行态势总体保持良好。但就行业整体运行来看,出现一些新问题:一是原料及产品运输受限,造成产品库存上涨,装置开工率下降;二是部分地炼企业和下游加工企业出现资金紧张、负债率增加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状况;三是下游油品、化学品消费减弱,产品出口压力增加,一部分企业由于延迟交货,出口订单被迫取消;四是部分下游企业用工及防疫用品出现短缺,对企业正常开工造成较大影响。

此次疫情对石化产品生产及消费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成品油需求疲软、销量下降、终端消费放缓疫情发生以来,由于企业延长假期、高速公路限行、公共交通基本停运、私家车出行锐减,国内汽油消费量急剧下降。另外,由于大型户外工程、工矿企业、物流运输等行业短期内难以复工,柴油消费需求进入“冰点”,而原本春节以来加速增长的航空客运市场发生了难以避免的“跳水”之势,航煤需求面临尴十分尬的境地。综合预计,1-2月国内成品油市场消费量将出现明显回落,跌幅在30%左右。由于市场消费触底,预计成品油产量减少30%左右,汽柴油表观消费量跌幅在35%左右,终端消费量(加油站销量)大幅下滑;汽柴油售价宽幅下调,89#汽油价格已从1月份的8705元/吨下调到2月上旬的8285元,0#车用柴油价格从1月份的7710元/吨下调到2月上旬的7305元/吨,油品消费疲软导致炼油企业成品油库存上升。

(2)石化基础原料需求大幅下降,短期化学品市场波动激烈。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大型石化装置生产运行基本保持稳定,但下游加工企业延迟复工,农膜、食品包装、塑料管材需求受到开工抑制,石化原材料需求显著下降,因此上游石化装置大部分被迫降低生产负荷,导致企业产品产量及销量同时降。大宗化学品下游的纺织、建筑地产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推迟,使得用于化纤、建材等领域的大宗化学品(如乙二醇、PTA等)销售也将受到一定影响。根据IHS公司预测,如果2020年我国GDP下降1%,乙烯、丙烯、甲醇、苯、对二甲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国内需求损失在200万吨以上;如果GDP下降2%,上述5种原料需求损失在400万吨以上。

(3)口罩/防护服等医用品需求爆发式增长,聚丙烯医用料及无纺布产能迅速激活

随着此次疫情的蔓延,防护用品尤其是口罩、防护服及消毒液等医卫用品需求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在此严峻形势下,上游石化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原材料全力保供。从产业链分析,口罩、防护服是由上游的聚丙烯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得到无纺布,无纺布再加工制得口罩和防护服。通常1吨高熔聚丙烯纤维可生产一次性外科口罩90~100万个,生产N95医用防护口罩20~25万个。目前口罩和防护服产能已全面恢复,但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民众巨大的消费需求相比,目前口罩产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供应缺口,需要继续增加产能,确保供应。

除了口罩和防护服用聚丙烯纤维料(喷融无纺布)外,聚丙烯透明料(注射器)、聚乙烯(透气膜)等石化原料生产需求明显提升,这类产品较少受到生产企业延迟复工的影响,通过全力生产可满足抗疫需求。经过此次疫情,未来民众对于口罩的消费习惯可能会有所改变,同时医疗卫生行业将更加重视医用品的应急储备,聚丙烯、聚乙烯等潜在的消费增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聚烯烃行业发展景气度。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石油大庆炼化、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兰州石化、独山子石化、宁夏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吉林石化等炼化企业,提前结束春节休假,对生产医用料的聚丙烯装置进行升级管控,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用紧缺医疗物资原材料。截至2月9日,中国石油已累计生产医用物资原料6.43万吨,累计出厂5.53万吨,及时供应下游生产企业,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4)消毒用品需求激增,市场供应满足需求

疫情发生以来,84消毒液、洗手消毒液和75%医用酒精等消毒用品需求激增,目前我国消毒用品产能供过于求,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我国共有消毒液生产企业433家,其中84消毒液企业95家,平均开工率目前仅60%,日产量1579吨,另有库存1908吨。84消毒液的原料是次氯酸钠,按照一般含量5%-6%计算,日需求量100吨。我国次氯酸钠日产能1万吨左右,虽然目前复产率不高,但产量近5000吨,因此,84消毒液市场供应非常充足。另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我国洗手消毒液生产企业70家,目前日产量达到140吨左右,库存200余吨,供应量充足;医用酒精生产企业59家,日产能407吨、产量200多吨,加之我国乙醇生产企业都可以生产95%以上酒精,日产量900吨,能够充分保证医用酒精原料供应。此次疫情发生后,影响消毒用品市场供应的因素主要是运输瓶颈。在疫情严峻形势下,防护用品的运输优先级较高,有可能出现产品交付滞后的现象。

三、石化行业应对措施

从整体情况看,近年来国内炼化新增产能较多,市场本身存在供过于求的风险。本次疫情在短期内将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炼化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风险加大。从积极的角度看,炼化产能将得到优化,有利于 社会 资源向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降低 社会 平均成本,促进炼化行业向高质量发展。从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看,减税和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将加大,有利于加快5G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在5G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为高端石化产品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从而加快石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针对疫情影响,下一步石化行业应如何应对,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加快消化成品油库存,进一步增强炼化一体化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短期看,疫情对成品油销售带来严重冲击,生产企业库存处于高位,在相关行业陆续复工后,市场将会经历一段消化期,预计一季度国内成品油销售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随着疫情后期私家车、物流、公共交通等的逐渐恢复,成品油市场总体呈现上行趋势。地炼企业库存压力大,应设法消化库存;主营炼油企业应控制油品外采数量,加大出口,积极排产。长期看,石化行业应在优化装置工艺流程和生产负荷、加强区域内企业间的储运协调能力、增强炼化一体化以及应对大型突发事件预案方面有所作为。

(2)优化完善下游产业链,弥补医用聚丙烯专用料及无纺布等相关领域产能短板

疫情发生以来,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等物品出现严重短缺,其原因并非上游聚丙烯原料供应不足问题,而是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下游无纺布及口罩终端生产线总体产能不足、生产周期较长等因素所致。此次疫情后,需要行业人员深入思考,共同行动,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合,持续优化聚丙烯医用料产业链和新产能布局,弥补产能短板,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及时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保障。同时,需要密切跟踪以5G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状况,掌握行业动态,加强企业合作,明确细分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信不同的石化企业和组织正在调动一切资源,争取在这次变革中寻找到新的机遇。

我个人来看,疫情只是导致石油行业大洗牌,很多石油公司难以在这种严寒中生存下去,另一些成本低、市场反应灵活的公司或许能熬下去,等到春天到来。

如果没有发生新的能源革命,石油还是人类主要的能源,那么石油行业就不会被根本改变。等到经济恢复,对石油的需求就会恢复,那么石油业的春天就会再次来到。

PVC的供求和需求分析

中国聚氯乙烯产能产量分析

2006~2007年,是中国PVC行业投资高度增长的两年,外行业投资者纷纷涌入PVC行业,使得PVC产能得到迅速增长。究其原因,该行业能够如此吸引投资高度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以石油天然气为路线的PVC法价格的攀升,而国内电石法路线价格相比较低,极具市场竞争优势,利润高于行业平均;二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建筑行业极速发展,对合成树脂材料特别是PVC需求增长较快,造成下游市场需求增加;三是国内市场上五大通用树脂市场需求持续激增,但石油天然气路线的价格较高,作为替代品的PVC成为理想选择;四是一些煤化工企业看到下游市场较高的投资回报前景,延长产品产业链,经获取更好的投资效益。

1990年~2003年PVC年平均消费增长率达到18.7%,1998年~2003年PVC年均产能增长率高达20.4%

一、国内合成树脂总体情况

(一)产量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007年,我国合成树脂行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产量达3073.6万吨,同比增长达18.5%,增幅较上年略有上升(见下表),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合成树脂生产国。其中聚氯乙烯产量达971.7万吨,同比增长19.8%;随着中海壳牌、惠州乙烯项目的投产,另在吉化、大庆乙烯改扩建后正式投入运营,聚乙烯产量达到692.5万吨,同比增长16.1%;在海南炼厂、茂名石化、大连石化聚丙烯等生产装置扩能的情况下,聚丙烯产量达到712.7万吨,同比增长21.7%;聚苯乙烯产量达300.3万吨,同比增长9.8%;ABS产量为135万吨,同比增长16.4%。

2000~2007年,我国合成树脂年均增长率高达15.6%。预计到2010年,我国合成树脂产量仍将以年均15%左右的增速继续快速增长。

(二)产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目前,在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西藏暂无合成树脂生产。合成树脂产能主要集中于华东、中南、华北和东北四大区域,其中华东7省市占全国总产能的43%以上,其次为中南和华北地区,分别占18.2%和14.8%,东北地区占11.1%。四大区域合计占全国总产能的87.1%,也就是说全国超过80%的合成树脂产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合成树脂生产企业共有600家,总产量为3073.6万吨。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公司产量为1505.6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占有全国半壁江山。

从企业发展看,2004年,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100万吨以上的企业1家;2005年产量50万吨以上企业上升为5家,100万吨以上企业有2家;2006年50万吨级以上企业跃升为9家,同比增长80%,年产量100万吨以上企业发展为3家。

虽然我国合成树脂大型企业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大,但所占全国的比重却未见上升,且略有下降的趋势。据统计,排名前10位的企业产量之和2004年占全国总产量的33.3%,2005年占32.2%,2006年占31.7%。这种情况表明,在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也在抓住机遇壮大自己,同时也预示未来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重组并购将更趋活跃,部分中小企业将会被淘汰。

二、聚氯乙烯产能分析

中国的氯碱行业从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从今年开始扩产扩能的后遗症有所显现,但是生产能力仍然有比较大的增加,据中国氯碱网初步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PVC的总生产能力达到1158万吨,其中电石法的比重已经接近70%。

2005年全国聚氯乙烯产量为9.2万吨,较2004年增长27.6%。其中采用乙烯法原料路线的产量约为120万吨,占总产量的18.5%,比2004年的89万吨有小幅增长;采用进口单体和EDC原料路线的产量约为119万吨,占总产量的18.3%,比2004年的115万吨略有增长;采用电石乙炔法原料路线的产量约为410.2万吨,占总产量的63.2%,比2004年的299万吨有大幅度增长。电石法仍占主导地位。自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使乙烯法PVC成本增加,而电石法生产则受此影响较小,从而导致国内电石法PVC生产装置建设的新一轮热潮,使电石法PVC产能急剧扩大,对乙烯法PVC生产形成了极大挑战,许多乙烯法企业处于亏损边缘。

2007年,我国聚氯乙烯产能达1208万吨/年,同比增长24.5%,产量达823.8万吨,同比增长23.3%,自给率约为90%,在我国通用树脂中,自给率最高。2000~2006年,我国聚氯乙烯产能年均增长率达19.8%,产量年均增长率达23%,是五大合成树脂中增速较快的品种,仅次于ABS。

三、聚氯乙烯产量分析

(一)2006年PVC主要生产企业产量

2006年月中国PVC总产量为824万吨,其中乙烯法产量为230万吨,电石法产量为594万吨,电石法的产量已经超过了70%。

截止到2006年,我国聚氯乙烯生产厂家共有130多家,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27家,20万吨以上的有10家(见下表)。前27家产量之和为560.6万吨,占总产量的68%。总的看我国聚氯乙烯平均规模尚小,主要还是靠企业数量取胜。

近年来,我国聚氯乙烯装置规模水平虽在不断提高,但仍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我国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平均规模不足10万吨/年,而国际上聚氯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为15~20万吨/年,最大装置规模超过100万吨/年。发达国家如美国,平均装置规模为30万吨/年,相比差距更大,日本的PVC平均装置规模为15万吨/年。

2006年中国PVC产量前十名的排名情况变化不大,只有沧州化工由于乙烯法生产装置全年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而掉出前十名,取而代之的是新疆天业。新疆地区企业依靠其成本以及能源方面的优势,发展迅速,未来将是我国电石法PVC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天津大沽今年扩产完成,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该企业的产量今年也一跃超过齐鲁石化(600002,股吧)成为全国第一大生产企业。

(二)2007年PVC区域产量分析

2007年我国整体宏观形势向好,我国PVC工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生产企业产量大幅增加,据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统计数据,中国PVC总产量为971.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811.1万吨同比增长19.8%。

全国各地区产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尤其是西北、西南、华中、华北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上述地区电石法扩产迅速,产量增加迅猛。华东、华北地区仍就是我国PVC的主要产地,上述两个地区产量合计达到全国的60%左右,而西北地区虽然企业数量较少,但是凭借其发展氯碱工业的优势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三)2007年PVC省份产量分析

2007年PVC产量排名前10位省份的产量均有比较大幅度的增加,山东及天津地区是我国PVC产量最大的省市,上海地区由于只有上海氯碱一家生产企业,而且随着今年原油价格高位,乙烯法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今年的产量有所减少,已经从2005年产量排名的第六位下滑到前十位以外。

四、2007~2008年中国聚氯乙烯扩产情况

虽然2007-2008年中国PVC的扩产势头有所放缓,但是产能仍旧有比较大数量的增加,但是2008年的扩产数量已经明显较2006年、2007年减少,据初步统计,2008年以后的新建数量较少,随着需求的增加,整个PVC市场有望逐渐恢复供需平衡的状态。

中国经济发展对聚氯乙烯的需求

今年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也好于上年。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71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9%,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5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38168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24555亿元,增长6.6%。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经济增速逐季小幅回升。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在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经济增长了7.6%,二季度增长了8%,三季度增长8.1%,工业生产、市场销售、进出口贸易也呈现逐季加快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2、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优质农产品(000061,股吧)比重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尽管夏粮、早稻减产,但秋粮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达到45750万吨,比上年增产1.1%。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资讯,行情)、油料产量将有所减少,但糖料、蔬菜、水果生产持续增产,畜牧业、渔业生产也继续稳定发展。

3、工业生产在加快结构调整中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增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8%,集体企业增长8.8%,股份制企业增长13.5%,“三资”企业增长12.7%。重工业生产增长略快于轻工业。前三季度,重工业增长12.3%,轻工业增长12.0%。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投资类产品、高技术类产品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型消费品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纺织等6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910亿元,同比增长2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五分之一。

4、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38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集体和个体完成投资增长18.0%,呈现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在国有及其他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4.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6.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4%。分地区看,东、中、西投资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其中,东、中部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5.3%,西部投资增长25.2%。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业投资和各种新型服务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5、国内市场平稳运行。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111亿元,同比增长8.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8488亿元,增长9.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0623亿元,增长6.8%。汽车、住房、通信等消费热点保持快速增长,在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总额中,通讯器材类、汽车类销售额分别增长62.4%和58.0%。此外,商品房销售增长31.9%,其中,销售给个人的增长33.5%,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1%。居民旅游、文化消费也增长较快。

6、市场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1.0%,农村下降0.4%。分商品类别看,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下降1.6%。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2%。从动态看,三季度市场价格降幅已趋于收窄,各类价格同比降幅均低于前两个季度,环比指标已止跌转稳,有的还稳中略升。

7、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44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其中,出口2326亿美元,增长19.4%;进口2126亿美元,增长17.2%。进出口相抵,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加66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对美国出口增长24.5%,对欧盟增长13.8%,对东盟增长27.4%,;对香港增长25.2%,对韩国增长19.9%,对日本增长4.9%。利用外资明显增加。1-9月,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68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6亿美元,增长22.6%。

8、经济效益逐步改善。1~8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24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526亿元,同比下降4.1%,降幅比上半年明显缩小。1-8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836亿元,同比增亏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503亿元,由原来的增亏转为减亏1.1%。前三季度,工业产销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收节支措施的落实,也逐步扭转低速增长局面。

9、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3533亿元,同比多增4151亿元。各项存款增加22535亿元,同比多增6898亿元。到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69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狭义货币(M1)余额为66797亿元,增长15.9%;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6234亿元,增长7.8%。

10、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增加居民收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3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实际增长5.3%。到9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4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1亿元,同比多增3513亿元。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物价下降局面尚未完全改变,农村市场销售增长偏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需要引起注意。

如何解聚回收聚酯材料

分类: 生活 >> 家居装修

解析:

废塑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废塑料的回收:

废塑料的回收是进行再利用的基础。回收的难度在于废塑料数量大、分布广、品种多、体积大,许多废塑料与其他城市垃圾混在 一起,给回收造成很大困难。

目前,国外在废塑料回收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把废塑料的回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 、企业、居民共同参与。德国于1993年开始实施包装容器回收再利用,1997年回收再 利用废塑料达到60万吨,是当年80万吨消费量的75%。 目 前,德国在全国设立300多个包装容器回收、分类网点,各网 点统一将塑料制品分为瓶、薄膜、杯、PS发泡制品及其他制 品,并有统一颜色标志。日本树脂再生利用成功的秘诀就在于 建立了回收循环体制。回收循环管理体制的核心就是尽量减少 回收环节,各厂家在建立销售网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建立回收网 点。厂家负起回收利用自家生产的产品废旧物品的责任,在回 收自家生产的废旧物品时,原标准零部件及其材料性能就容易 把握,可以充分有效地再生利用,能够确保再生产品的性能。 同时,还可以减少热回收,减少烦琐程序和环境污染。由于产 品的模块化,使再生利用部分的技术研究开发方向更加明确。

为进一步利用,回收的废塑料往往进行分离,采用的主要分离 技术有密度分离、溶解分离、过滤分离、静电分离和浮游分离等, 见图2.1。日本塑料处理促进协会的水浮选分离装置一次分离率就 可达到99.9%以上,美国DOW化学公司也开发了类似的分离技 术,以液态碳氢化合物取代水分离混合废塑料,取得了更佳的效 果。美国凯洛格公司与伦塞勒综合技术学院联合开发出溶剂性分离 回收技术,不需人工分拣,即可使混杂的废旧塑料得到分离。该法 是将切碎的废旧塑料加入某种溶剂中,在不同温度下溶剂能有选择

地溶解不同的聚合物而将它们分离。应用的溶剂以二甲苯为最佳, 操作温度也不太高。 对一些新的分离技术如电磁快速加热法、反应性共混法等也有 不少报道。电磁快速加热法可回收分离金属—聚合物组件,反应性 共混法能实现对带涂料层废弃保险杠的回收分离。另外,国外已开 发出计算机自动分选系统,实现了分选过程的连续自动化。瑞士的 Bueher公司用卤素灯为强光源照射下,经过4种过滤器的识别,由计算机可分离出PE、PP、PS、PVC和PET废塑料,生产能力为It/h。

直接使用或与其他聚合物混制成聚合物合金。这些产品可用于制造 6生塑料制品、塑料填充剂、过滤材料、阻隔材料、涂料、建筑材 料和粘合剂等。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实现了重复使用,可分 为熔融再生和改性再生两类。

(1)熔融再生

该法是将废塑料加热熔融后重新塑化。根据原料性质,可分为简单再生和复合再生两种。

简单再生已被广泛采用,主要回收树脂生产厂和塑料制品厂生 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也可以包括那些易于清洗、挑选的一次 性使用废弃品。这部分废旧料的特点是比较干净、成分比较单一,采用简单的工艺和装备即可得到性质良好的再生塑料,其性能与新料相差不多。现在塑料废弃物品约有20%采用这种回收利用方法, 现阶段大多数塑料回收厂是属于这一类的。

复合再生所用的废塑料是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杂质较多,具 有多样化、混杂性、污脏等特点。由于各种塑料的物化特性差异及 不相容性,它们的混合物不适合直接加工,在再生之前必须进行不 同种类的分离,因此回收再生工艺比较繁杂,国际上已采用的先进 的分离设备可以系统地分选出不同的材料,但设备一次性投资较 高。一般来说,复合再生塑料的性质不稳定,易变脆,故常被用来 制备较低档次的产品,如建筑填料、垃圾袋、微孔凉鞋、雨衣及器 械的包装材料等。

目前,我国大连、成都、重庆、郑州、沈阳、青岛、株洲、邯 郸、保定、张家口、桂林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分别由日本、德国引 进20多套(台)熔融法再生加工利用废塑料的装置,主要用于生 产建材、再生塑料制品、土木材料、涂料、塑料填充剂等。

(2)改性再生

是指通过化学或机械方法对废塑料进行改性。改性后的再生制品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可以做档次较高的制品。

日本宝冢市工业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所发明了一种方法,可将废纸和废聚乙烯加工成合成木材,这种合成木材可以和天然木材一样 加工,质地也和天然木材一样好。澳大利亚克莱顿聚合物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出一种用聚乙烯薄膜边角料和废纸纤维生产建筑业用木材 替代物的生产工艺,该加工过程系在一台双螺杆挤出机内进行,工 艺温度低于200℃,能避免纤维的降解。用该方法生产的新闻纸/ 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外观、密度和机械性能与硬纤维板相似,可用标准工具进行切割、成型,在钉钉子时的防裂性也很好,防水性能比 硬纤维板要好。西堀贞夫的“爱因木”技术以干态研磨清洗达到塑 料废弃物再资源化,使用再生原料PE、PP、PVC、ABS等混合废 弃木屑,生产木屑含量超过50%以上的新型木板。爱因木技术的 问世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注并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化学添加剂方面,汽巴—嘉基公司生产出一种含抗氧剂、共 稳定剂和其他活性、非活性添加剂的混合助剂,可使回收材料性能 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荷兰也有人开发出一种新型化学增容剂,能 将包含不同聚合物的回收塑料键合在一起。美国报道采用固体剪切 粉碎工艺(Solid State Shear Pulverization,S3P)进行机械加工,无需加热和熔融便可对树脂进行分子水平上的剪切,形成互容的共 混物,共混物大部分由HDPE和LLDPE组成,极限拉伸强度和挠 曲模量可与HDPE和LLDPE纯料相媲美。近两年出现的固相剪切 挤出法、反应性共混法、多层夹心注塑技术以及反应挤塑法则使一 些难以回收的废塑料的再生利用成为可能。

(3)木粉填充改性废塑料

木粉填充改性废塑料是一种全新的绿色环保塑木材料,其加工 方法也是物理改性再生方法。由于近几年来国内外对该方面的研究 较多,发展较快,并且已有商品化产品出现,塑木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木粉与废旧塑料复合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不但可以提供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的机会,而且也可以减轻由于废旧塑料而引起的环境污 染,因此,这种木塑复合材料是一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环保材料。其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应用在建材、汽车工业、货物的包 装运输、装饰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具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国内外专利调研中也可看出这点。木粉作为塑料的一种有机填料,具有许多其他的无机填料所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来源广泛、价格 低廉、密度低、绝缘性好、对加工设备磨损小。但它并没有像无机填料那样得到广泛应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差;在熔融的热塑性塑料中分散效果差,造成流动性差和挤出成 型、加工困难。

①木粉的处理:木纤维材料优选为炊木材料,如白杨木、雪 松锯屑等,这种木纤维有规则的形状和纵横比,使用前需经处理干 净,尽量干燥,然后加工成类似锯屑规格的木粉。各专利对木粉的规格、大小都作了相应规定:长度优选为1—10mm,厚度0.3—1.5mm,纵横比2.5—6.0,吸湿率小于12%(按重量计)。

②对塑木复合物的加工要求:复合物颗粒挤出成材时,若采用的是无通风设备的挤出工艺,颗粒应尽可能干燥,含水量应在 0.01%~5%(质量分数)之间,最好小于3.5%。有通风设备的,含水量小于8%是可以接受的。否则,挤出材料会产生裂纹或其他表面缺陷。

对复合物颗粒的截面形状作了研究,认为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截面更有利,包括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六边形、椭圆形、圆形等’,优选为有近似圆形或椭圆截面的规则圆柱体。

在挤出工艺中木纤维更宜沿挤出方向取向,这种定向能使相邻平行的木纤维与包覆在定向木纤维上的高分子相互交叠,从而能改善材料的物理性能。通常取向度为20%,优选30%。这种结构的材料有着充分增强的强度、拉伸模量,适宜于制作门窗。

研究了木粉与废塑料的混合比例,优选条件为塑料45%(质量分数,后同)、木粉55%,还发现从塑料40%、木纤维60%到 塑料60%、木纤维40%的混合比例都可生产合用的产品。混合物组分的选定视终产品的特性、塑料和木纤维的类型而定。

③相容性的改善:由于木粉中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羟基,这些羟基形成分子间氢键或分子内氢键,使木粉具有吸水性,吸湿率可达8%一12%,且极性很强,而热塑性塑料多数为非极性的,具有疏水性,所以两者之间的相容性较差,界面的粘结力很小。使用适当的添加剂改性聚合物和木粉的表面,可以提高木粉与树脂之间的界面亲和能力,改性的木粉填料具有增强的性质,能够很好地传递填料与树脂之间的应力,从而达到增强复合材料强度的作用。因此,要得到性能优良、符合条件的塑木复合材 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容性的问题。 ·

相容性问题主要依靠加入各种添加剂解决。

偶联剂法:偶联剂可以提高无机填料及无机纤维与基体树脂之间的相容性,同时也可改善木粉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状况。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类偶联剂,实验表明,这两种偶联剂都能改善填料与树脂的相容性。

相容剂法:加入相容剂法是最简单而且很有效的方法。据报道,合适的相容剂有马来酸酐等接枝的植物纤维或马来酸酐改性的聚烯烃树脂、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这些相容剂中大部分含有羟基或酐基,能够与木粉中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降低木粉的极性和吸湿性,故与树脂有很好的相容性。

④添加剂的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偶联剂的用量与填料的活化效果并非成正比关系,当添加剂含量为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最好,随着添加剂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性能反而下降。因此添加剂的用量不能太多,否则,既影响性能,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⑤流动性能的改善:对于挤出成型加工来说,要求所加工的物料有一定的流动性。大多数情况下填充塑料都需要经过熔融、受力、变形后,经冷却定型制成各种制品,因此木粉填料的加人对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是必须加以研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熔体粘度的影响。

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熔体粘度升高,这与木粉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状况有关。木粉颗粒在基体中是以某种聚集状态的形式存在,呈聚集态的木粉对填充体系流动性能的影响是不利的,可加入适量的硬脂酸来降低木粉颗粒的集聚数量,改善成团现象,使其在基体树脂中充分分散。此外,木塑复合材料在熔融状态时属于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下降。所以为了使填充体系具有良好的加工流动性能,应当尽可能采用较高的剪切应力,以降低填充体系的剪切粘度,使之适合于挤出成型加工。

⑥加工条件的改善:挤出成型、热压成型、注射成型是加工 塑木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型方法。由于挤出成型加工周期短、效率 高、成型工艺简单,因此挤出成型方法是一种较佳的选择方案。

单螺杆挤出机可完成物料的塑化和输送任务。由于木粉的填充 使聚合物熔体粘度增大,增加了挤出难度,所以,用于木粉填充改 性的单螺杆挤出机必须采用特殊设计的螺杆,螺杆应具有较强的混炼塑化能力。

由于木粉结构蓬松,不易对挤出机螺杆喂料,在挤出之前应对物料进行混炼制粒。由于木粉具有吸水性,制粒前应对木粉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温度为150℃左右,时间以3h为宜,如果干燥不充分,制品中会有气泡产生,致使材料的机械强度下降。加工温度的控制也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木粉由于热作用会发生炭化现象,从而影响材料表观颜色。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适当控制加工温度。

化学方法:

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废旧塑料转化成低分子化合物或低聚物。 这些技术可用于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生产燃料油、燃气、聚合物单体 及石化、化工原料。

从技术角度来说,化学方法主要有高温裂解、催化裂解、加氢裂解、超临界流体法以及溶剂解。热裂解法生成沸点范围宽的烃类,回收利用价值低。催化裂解由于有催化剂存在,反应温度可降低几十度,产物分布相对易于控制,能得到晶位高的汽油。超临界流体法因其环保、经济、分解速度快、转化率高等特点,正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既适用于废塑料油化,又可用于缩聚物溶剂解。溶剂解主要用于缩聚型废塑料的解聚回

收单体。

从用途来讲,化学方法因终产品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取燃料(汽油、煤油、柴油、液化气等),另一种是制取基本化工原料、单体。

(1)制取燃料(油、气)的油化技术

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石袖危机时期已开始开发油化技术,

裂化,lkg废塑料产油最多可达iL。这种技术不使用搅拌装置,只适合于聚烯烃,还不能用于含卤类塑料。

APME(欧洲塑料生产者协会)认为,回收工艺要有生命力,必须能够接受组成广泛的混合塑料。目前工业界已对富含PVC (高至60%)的废塑料进行了实验室工程研究和初步的中试,但尚未对示范装置的建设提供最佳工艺条件。

日本在2000年4月对废塑料全面实施“包装容器再生法”后,为解决混杂塑料的油化问题,日本废塑料再生促进协会及废物研究 财团在 *** 的资助下,开发成功一般混合废塑料的油化技术。其工 艺过程包括前处理工序、脱氯工序、热分解。为了改善油品质量, 加入催化剂进行改质。

三菱重工、东芝、新日铁等日本公司均已先后进行了中试或工业化试验,可产出汽油、柴油、重油等油晶,技术已过关,但经济上尚未过关。为此,有关公司正通过改进工艺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突出的为东北电力会同三菱重工利用超临界水进行废塑料油化试验的结果,反应时间由过去的2h大幅缩短至2min后,油品的回收率仍保持在80%以上的高水平,从而有利于成本的降低。考虑到油价的上涨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正在进行的0.5t/h的工业化试验,预计成功后将较快实用化。

(2)制取基本化学原料、单体回收的技术:

混合废塑料热分解制得液体碳氢化合物,超高温气化制得水煤气,都可用作化学原料。德国Hoechst公司、Rule公司、BASF公司、日本关西电力、三菱重工近几年均开发了利用废塑料超高温气化制合成气,然后制甲醇等化学原料的技术,并已工业化生产。

近年来废塑料单体回收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主流方向,其工业应用亦在研究中。1998年5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14届国际分析应用裂解学术会议上,出现了有关高分子废弃物再生利用发展的新趋向。从本次会议发表的论文看,对于高分子材料的“白色污染”问题,国际上在基本解决了高分子废弃物经裂解制备燃料的研究和工业化之后,已趋向将高分 子废弃物通过有效的催化—裂解方法转化为高分子合成原料的新

阶段。目前研究水平已达到单体回收率聚烯烃为90%,聚丙烯酸酯为97%,氟塑料为92%,聚苯乙烯为75%,尼龙、合成橡胶为80%等。这些结果的工业应用亦在研究中,它对环境及资源利用将会产生巨大效益。

美国BattelleMemorial研究所(美国专利US5136117)已成功开发出从LDPE、HDPE、PS、PVC等混合废塑料中回收乙烯单体技术,回收率58%(质量分数),成本为3.3美分/kg,目标是两年后实现工业化。日本总代理商——三菱商社已引进该技术并商业化开发,已建成流量20L/h的连续反应装置。

溶剂解(包括水解和醇解)主要用于缩聚高分子材料的解聚回收单体,适用于单一品种并经严格预处理的废塑料。目前主要用于处理聚氨酯、热塑性聚酯和聚酰胺等极性废塑料。例如利用聚氨酯泡沫塑料水解法制聚酯和二胺,聚氨酯软、硬制品醇解法制多元醇,废旧PET解聚制粗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等。

另外,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解聚缩聚型高分子材料,回收其单体,效果远优于通常的溶剂解。日本T.Sako等人利用超临界流体分解回收废旧聚酯(PET)、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和聚酰胺/聚乙烯复合膜。他们采用超临界甲醇回收PET的优点是PET分解速度快,不需要催化剂,可以实现几乎100%的单体回收。他们还用亚临界水回收处理PA6/PE复合膜,使PA6水解成单体‘·己内酰胺,回收率大于70%一80%。

热能再生:

塑料燃烧可释放大量的热量,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的热值高达46000kJ/kg,超过燃料油平均44000kJ/kg的热值。燃烧试验表明,废塑料完全具备作为燃料的基本性质。它与煤粉、重油的燃烧对比试验详见表2.2。从表2.2中可看出,废塑料发热量与煤和石油相 当,且不含硫。此外由于含灰分少,燃烧速度快。

因此,国外将废塑料用于高炉喷吹代替煤、油和焦,用于水泥回转窑代替煤烧制水泥,以及制成垃圾固形燃料(RDF)用于发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燃料化:垃圾固形燃料RDF

日本积极推广用废塑料制垃圾固形燃料(RDF)。RDF技术原 由美国开发,日本近年来鉴于垃圾填埋场不足、焚烧炉处理含氯废 塑料时造成HCI对锅炉的腐蚀和尾气产生二D8英污染环境的问题,利用废塑料发热值高的特点混配各种可燃垃圾制成发热量20933kJ/kg和粒度均匀的RDF后,既使氯得到稀释,同时亦便于贮存、运输和供其他锅炉、工业窑炉燃用代煤。垃圾固形燃料发电最早在美国应用,并已有RDF发电站37处,占垃圾发电站的21.6%。日本结合大修将一些小垃圾焚烧站改为RDF生产站,以便于集中后进行连续高效规模发电,使垃圾发电站的蒸汽参数由<30012提高到45012左右,发电效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25%。秩父小野田水泥公司已在回转窑上试烧RDF成功,不仅代替了燃煤,而且灰分也成为水泥的有用组分,效果比用于发

电更好。目前日本各水泥厂正积极推广。

(2)高炉喷吹、水泥回转窑喷吹

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是利用废塑料的高热值,将废塑料作为原料制成适宜粒度喷人高炉,来取代焦炭或煤粉的一项处理废塑料的新方法。国外高炉喷吹废塑料应用表明,废塑料的利用率达80%. 排放量为焚烧量的0.1%~1.0%,仅产生较少的有害气体,处理费用较低。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为废塑料的综合利用和治理“白色污染”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冶金企业节能增效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德国的不莱梅钢铁公司于1995年首先在其2号高炉(容积2688m3)上喷吹废塑料,并建立了一套70kt/a的喷吹设备,随后克虏伯/赫施钢铁公司也建立了一套90kt/a的喷吹设备,德国其他的钢铁公司也准备采用此项技术。日本NNK公司1996年在其京滨厂1 号高炉(容积4093m3)上喷吹废塑料,计划处理废塑料30kt/a,它

还打算向日本其他厂转让此项技术。日本环保界和舆论界对此寄予厚望,日钢铁联盟已将此纳入2010年节能规划,要求年喷吹100万吨以上,相当于钢铁工业能耗的2%,前途大有可为。

另外,日本水泥回转窑喷吹废塑料试验成功。德山公司水泥厂在长期燃烧废轮胎的基础上,于1996年在废塑料处理促进协会的配合下成功进行了回转窑喷吹废塑料试验。

发酵法

有资料报道,废聚乙烯可以通过氧化发酵和热解发酵两种方法转化成微生物蛋白。该法为非主流方法,目前不常用。

相 关 信 息 收藏该信息 打印 关闭窗口 向朋友推荐

? DTY、DT等化学纤维产品含义简解 . 2006-11- 10

? 关于大化纤、中化纤、小化纤 . 2006-11- 10

? 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粘合剂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 2006-11- 9

? e--氨基己酸的磷酸二氢盐在异戊二烯橡胶中的作用 .

生物能源的研发状况及前景

。《2020年欧盟能源展望评估报告》指出,到2010年,欧盟能源消费将平均增长0.7%。由于能源消费的基数本来已经很大,因此未来欧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十分巨大。因此,大力开发节约型替代能源便成为欧盟今后一项重要的能源课题。

据悉,欧盟决定全力发展以本地资源为重点的节约型能源,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和生物能源最被看好。

在众多替代能源中,目前最令人青睐的是生物能源。统计表明,2003年欧盟生物能源的产量逾174万吨,而2002年只有137万吨,一年时间就增加了26%左右。

根据欧盟的计划,到2010年生物能源的产量可望增加到1100万吨。

据介绍,所谓生物能源,目前主要是指生物乙醇和生物石油。生物乙醇的原料是秸秆、玉米、甜菜、甘蔗、小麦、大麦等,通过发酵和糖分转化等加工过程,制成酒精。

这种酒精按一定比例可直接与石油相混合,也可与汽油相混合,目前与汽油混合的比例在5%-10%。使用这种混合燃料的发动机可不用做任何改动,不但不会降低发动机的功率,还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使汽油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了大气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生物柴油来自所有含油的植物和动物油脂,专家认为,生物柴油是优质石油最有前途的替代品。与传统的柴油相比,生物柴油使用时的燃烧更加充分,同时也更加安全,便于储存。

在同样情况下,使用生物柴油可以节油15%-30%,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可减少45%左右。正因如此,欧盟各个成员国先后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这种法律法规从资金、税收、研发贷款、立项等各个方面提供方便,从而推动了欧盟生物能源的发展。

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前,生物质能的利用占世界总能耗的14%,相当于12.57亿吨石油。在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占总能耗的35%,相当于11.88亿吨石油。目前全世界仍有25亿人口用生物质能做饭。取暖和照明。但是生物质利用总量还不到其生产总量的1%,由此可见,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同时可以满足我们对能源的需求。由绿色植物派生的生物质包括:城市垃圾、有机废水、粪便、林业生物质、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以及能源植物等。

多少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主要依赖于节制地开发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等自然资源。对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为此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它给人类带来沉痛的教训是:奢侈的资源浪费,过低的能源利用率和不可容忍的环境污染。

人类使用的三大主要能源是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但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这三种能源还能供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核能还将有所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这五种新能源,今后将会优先获得开发利用。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能源是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我国虽已探明煤储量6000亿t,石油70亿t,水力发电6.8亿k但由于1978年以来我国总的能源利用率已超过30%,能源分布不均匀,能源产量低和农村能源供应短缺等因素,致使能源供应趋于紧张。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年产稻壳3225万t,玉米芯1250万t,甘蔗渣400万t,棉籽壳200万t,糠醛渣30万t,人畜粪便1380万t的条件下,可用微生物作用年产沼气达14.28×108m3,相当于25.94×106t标准煤,从而彻底改变现在农村能源短缺的状况。

我国现在因利用能源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烟尘和SO2年排放量为2857万t,燃烧后的垃圾排放为年均573000万t,因薪柴之用破坏森林植被导致每年土壤流失50亿t。利用生物生产能源和对其进行利用,不仅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且还可使目前污染严重的环境状况得以缓解。

数百年来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的煤和石油都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生成的,那么能否种植能源作物,直接从能源作物生产燃料?这是21世纪普遍关注的一个新问题。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应具有高效光合能力,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发现了40多种能够生产“石油”的植物。

生物质能是由植物与太阳能的光合作用而贮存于地球上植物中的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由此可见,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汽车燃料,过度依赖存在四大问题,包括:国内资源短缺和国际石油争夺剧烈的双重风险;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满足汽车高水平和高清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油价居高不下,用户负担增加;依靠进口,要花大量外汇,影响国内就业。巨大的国际采购会使我国原油陷入类似现在铁矿砂市场的“价格合围”。适应汽车消费需求,建设车用燃料替代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5000万辆至6000万辆。届时,国内汽车年生产量将达1000万辆以上,汽车用成品油市场就将有数千亿元。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逼迫中国采取石油替代技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早对公共交通车辆实行天然气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于环境因素。目前,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等技术路线替代石油,其燃烧排放都小于石油类40%左右。按我国城市进程,2020年前还将有4亿人口“进城”,汽车保有量将急剧增加,不采用洁净的替代能源将无法维持人类适宜的城市居住环境。有人这样计算:大城市里按每车每天用15KG汽、柴油计,100万台车即用1.5万吨汽、柴油,它将耗尽18338万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使之变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气等的无氧气体。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得多,所以,它们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堆积1.83米厚,比正常的中国人还高出一巴掌。如果没有大自然赐予的空气流动,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NextP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校长欧阳平凯说,美国国家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将有50%有机化学品和材料来自生物质原料。我国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等提炼的车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无需改造发动机,而且对车辆发动机还有保护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非常重视,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等都有庞大的发展计划。欧盟国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达100万吨。本世纪我国政府也很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相继建成了许多年产量超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2000万吨。

车用能源的市场稳定、数量巨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场也非常可观。安徽丰原集团在宿州建设的世界第一个生物质原料乙烯生产厂,2004年底投产,年产2万吨,效益可观。2005年7月底,记者当企业采访,负责人吴玉熙介绍,“当原油价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业即可有利润;到40美元每桶,吨产品利润可达5000元,原油超过50美元一桶,吨产品利润可达8000元,利润率高达35%以上。

接受采访的专家、企业家强调,石油替代产业还有煤化工替代线路。但用一种紧缺能源替代另一种紧缺能源,只能是权宜之计。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产业链长,涉及基础研究、工艺创造、成套设备、运输分销、终端产品设计生产,等等。我国正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接动,能源原材料“内需”强劲,必然呼唤出庞大的的石油替代产业。

如此可见,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按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平,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等仍有很多技术上不确定性,何时投入运营是未知数。混合动力汽车造价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应用不仅仅是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产品还是比钢铁应用更广泛的基础材料。因此,发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决车用燃油问题,中、长期解决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原材料问题。

目前,国际上生物能源技术相对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线是:谷物、秸杆、其它植物等-发酵-乙醇-车用油、乙烯、无毒溶剂及上百种化工、原材料产品等;另一种是利用劣质食用油、麻疯树籽等直接加工生产高品质车用柴油。无论何种生物质转化,都是我国资源的“长腿”。发展生物能源是农业大国和“缺油多煤”资源现状化短为长的最佳契机。

在现在科技水平,工业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发展生物能源是今天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必然道路,而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发展生物替代能源时不我待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一

国际市场油价的曰高一曰,曰前超出每桶70美元,给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近一个多世纪来,石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石能源,有“现代社会血液”之称。它不仅仅是能源之母,还是纺织、电子、化工、材料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基础原材料。油价高涨、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和高速增长的需要,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直接制约我国加速建设“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我国有能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产业研究有数十年历史,在生物质能加工转化及相关环保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专家认为,我国有条件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规模工业化和产业化,可以在2020年形成产值规模达万亿元,在“石油枯竭拐点”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石油消费仍是我国国民消费水平标志,巨量进口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进入本世纪,石油价格上涨已让很多平常百姓感到压力。以车用93号汽油为例,目前价格已经从2000年前的1.8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4.4元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教授曰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很可能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就是石油供给丧失平衡的“拐点年”。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我国由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今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57%。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到1.7亿吨。

另外,我国以石油为原料的能源、材料,如乙烯、醇类,需求量激升。2004年实际消费量1600多万吨,进口量占40%以上。专家预测,到2010年,此类产品的需要量将上升到3000万吨左右。这些是化工、电子、汽车、纺织、塑料、能源产品等的基础原料。而且,目前这类石油加工品的成套设备均为国外大公司垄断。

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2004年一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我国增加支付金额60亿到80亿美元,相当的2000万待业职工一年的低保费用。2005年8月25曰,纽约油价再创新高,突破67美元。同时,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油价还将继续上升,最终可能达到每桶10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曰前再次预测,由于中国石油进口持续大幅度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将稳定攀升100美元以上。更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将把石油价格不断推升,作为压制中国、印度等后发展国家的重要手段。

石油是基础能源原材料,由于资源制约因而无法调控价格,对国内市场已经造成很大压力。以安徽为例,3月下旬,安庆市因成品油价格上调引发了出租车行业的罢运、上访,全市瘫痪。此前,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多次发生类似事件发生多起。8月1曰,合肥再度发生因油价直接导致的出租车行业罢运事件。即使不考虑国际政治变幻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展石油替代产业,也成了当务之急。

建设“小康社会”汽车工业发展仍是主流

汽车,被认为是现代小康社会的标志。2000年,我国==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当年,我国汽车销售市场出现井喷,同时出现由集团购买为主变个人购车为主的重大转折。安徽奇瑞集团介绍,汽车业界把2000年确定为“中国汽车元年”,认为这是中国汽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起始点。

现在的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对汽车工业发展与产品普及有一定影响,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看,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之势不可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曰前再次预测,中国到203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3.9亿辆,约为现在的20倍。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之一。记者采访中,专家、教授们一致表示:“发达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步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支柱。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有关“国家经济发展时期”研究的课题组得出结论,任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均离不开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贡献。过去的100年间,没有任何一项发明比得上汽车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轿车的普及以民族意识的改变、国民素质的飞跃式提高,有不可比拟的作用。汽车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大成者,对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全方位的。汽车还是高度产业关联的工业,按公认的数据,以家用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对辅助产业、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可达1:7:11;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有7个,其中包括中国。其余6个均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每千人拥有汽车数200-600辆。唯有中国在民族汽车工业方面相对落后,因而同列GDP总值大国,人均则只有6强的二十一分之一。

据国家科技部调研室的一项调查,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近两年增幅超过30%。2003年与上年同比,汽车产量增长35.20%,销售量增长34.21%。特别轿车,产量由上年的109.28增长到206.89,增幅达84.7%。

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专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汽车燃料,过度依赖存在四大问题,包括:国内资源短缺和国际石油争夺剧烈的双重风险;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满足汽车高水平和高清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油价居高不下,用户负担增加;依靠进口,要花大量外汇,影响国内就业。巨大的国际采购会使我国原油陷入类似现在铁矿砂市场的“价格合围”。适应汽车消费需求,建设车用燃料替代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5000万辆至6000万辆。届时,国内汽车年生产量将达1000万辆以上,汽车用成品油市场就将有数千亿元。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逼迫中国采取石油替代技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早对公共交通车辆实行天然气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于环境因素。目前,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等技术路线替代石油,其燃烧排放都小于石油类40%左右。按我国城市进程,2020年前还将有4亿人口“进城”,汽车保有量将急剧增加,不采用洁净的替代能源将无法维持人类适宜的城市居住环境。有人这样计算:大城市里按每车每天用15KG汽、柴油计,100万台车即用1.5万吨汽、柴油,它将耗尽18338万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使之变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气等的无氧气体。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得多,所以,它们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堆积1.83米厚,痹积常的中国人还高出一巴掌。如果没有大自然赐予的空气流动,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校长欧阳平凯说,美国国家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将有50%有机化学品和材料来自生物质原料。我国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等提炼的车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无需改造发动机,而且对车辆发动机还有保护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非常重视,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巴西、曰本、印度等都有庞大的发展计划。欧盟国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达100万吨。本世纪我国==也很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相继建成了许多年产量超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2000万吨。

车用能源的市场稳定、数量巨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场也非常可观。安徽丰原集团在宿州建设的世界第一个生物质原料乙烯生产厂,2004年底投产,年产2万吨,效益可观。2005年7月底,记者当企业采访,负责人吴玉熙介绍,“当原油价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业即可有利润;到40美元每桶,吨产品利润可达5000元,原油超过50美元一桶,吨产品利润可达8000元,利润率高达35%以上。

接受采访的专家、企业家强调,石油替代产业还有煤化工替代线路。但用一种紧缺能源替代另一种紧缺能源,只能是权宜之计。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产业链长,涉及基础研究、工艺创造、成套设备、运输分销、终端产品设计生产,等等。我国正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接动,能源原材料“内需”强劲,必然呼唤出庞大的的石油替代产业。

替代能源:替代石油将使我国资源状况化短为长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二

按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平,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等仍有很多技术上不确定性,何时投入运营是未知数。混合动力汽车造价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应用不仅仅是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产品还是比钢铁应用更广泛的基础材料。因此,发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决车用燃油问题,中、长期解决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原材料问题。

目前,国际上生物能源技术相对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线是:谷物、秸杆、其它植物等-发酵-乙醇-车用油、乙烯、无毒溶剂及上百种化工、原材料产品等;另一种是利用劣质食用油、麻疯树籽等直接加工生产高品质车用柴油。无论何种生物质转化,都是我国资源的“长腿”。发展生物能源是农业大国和“缺油多煤”资源现状化短为长的最佳契机。

发展石油替代行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是13亿人口大国均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建立庞大的“石油替代”能源体系,不仅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城市化提供良好的机遇,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发展重要驱动力,也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最佳切合点。我国最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曰前公开提出:让我国农民“种出绿色大庆”。

据科技部有关单位的调研,我国南方的甘蔗、木薯,中、东部地区的小麦、水稻,北部的土豆、玉米,西部地区的油桐。麻疯树,干旱地区的山芋,等等,都是加工转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材料。其中麻疯树籽含油率达50%,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我国西南地区现有10万亩,到2010年种植面积可达1000万亩。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富余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确可“再造大庆”,即相当于5000万吨原油。如果把每年农民白白焚烧的秸杆收集处理后加工乙醇,替代车用油,总量可达6000万到1亿吨。已经开始用生物质能加工品全线替代石油产品的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测算:只要石油不低于35美元每桶,用生物质能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乙烯、聚酯等,都有利可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等专家指出:“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预测表明,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将超过50%。”科技难度更大的生物制氢等一旦投入应用,生物能源前景更为广阔。可喜的是,我国生物质能富集区往往是老少边穷地区和纯农业区,经济建设相对落后,发展生物能源不仅经有经济意义,对解决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很大意义。中国著名农业专家石元春教授等专家强调:发展生物能源要做到“一石四鸟”:其一,生物质能的全面利用,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二,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其三,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的中部、西部贫困农村的地区会形成中国生物能源企业集群,从而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其四,结合中国能源战略调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可以考虑生产适应中国能源体系的生物能源汽车产品,在汽车普及化过程中迎头赶上,提升竞争力。

发展生物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做到“四不”

能源、原材料是国家、社会的支撑体系,战略调整是否会触及社会基础和多方利益,从而引发较大的社会震荡?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进行了大量了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总结为“四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不与发达国家争资源”。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这是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的新特点,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均强调这一点。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十中、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修志龙等表示:我国科学用粮潜力很大,每年陈化粮、饲料用粮约1亿吨左右,加工转化可获得相当5000万吨的原油,同时还有30%继续成为饲料。现状是每年8000万吨粮食直接用作饮料,浪费3000万吨以上的淀粉。利用小麦陈化粮生产燃料酒精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仅小麦麸皮中提取的物质,价值就和小麦差不多。而目前发展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原料是分布更为广泛、利用价值更高的植物。如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甜玉米,每公顷产量可达70吨,可生产6吨以上燃料酒精。南方的木薯、甘蔗,生长广泛的菊芋、土豆、山芋,等等。这些不宜食用的植物,是转化为生物能源、材料的最佳原料。另外,我国现在每年仅废弃的作物秸杆、林业弃置物达10亿吨,相当于1亿多吨的燃料汽油。

就发展生物能源、材料的土地资源而言,我国有约40亿亩的低质地、荒坡、滩涂等,可以用来种植适宜物种;淮河以南还有3亿计冬季闲田,用来种油菜生产生物柴油,相当于“再造大庆”。专家介绍,我国加工替代石油产品的农作物、薯类植物研究时间长,来源非常丰富,潜力巨大。早在“七五”、“八五”时期,部委、高校就组织科学家研究、攻关,寻找到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植物种质。如有稳定的市场,推广种植条件相当成熟。大连理工大学有教授在山东滩涂种植菊芋(洋生姜)数十万亩,长势很好。这种植物我国南北方农民都有小规模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盐碱地、滩涂都可以长得很好,固沙能力还很强。一次种下,自然生长。每年挖取其块茎即可,第二年还会自己生发。亩产量可达万斤。糖的含量超过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结合“山川改造”工程,我国可以大量种植生物质能富集的植物。我国西南地区的麻疯树等木质油料发展迅速,籽含油率达50%,现有10万亩,2010年可达1000万亩。

专家分析,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的能源、材料产业,前端是农业,中间是发酵等生物转化,后端依然是现有的大化工。因此,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并不会对传统化工工业产生冲击。同时,我国能源、原材料需求增长过快、消费量较大,传统石油加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薄弱,现在广东等地不断发生“油荒”已是前兆。因此,传统石化领域对生物能源、原材料普遍看好,中石油公司等国家垄断性石化公司也在力推生物质能利用。

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等强调: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的最佳切合点。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可以让这些地区形成新兴产业,让农村地区形成工业化支点。刘教授专门到青海省调查,青海是德国面积的两倍,非常适合种植油菜。现在德国生物柴油年产量140万吨,如果青海能够发展到德国水平,其产业链收益非常可观。我国新疆棉产区面积广大,在棉籽中引入一个产油基因,即可让棉籽产生很高的副效益。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且年需求量还要扩大;化石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曰益严重,相比之下,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污染排放要比化石燃料低50%以上。用生物材料,如聚乳酸等,可制成可降解塑料、绿色涂料和纺织品等。

替代能源:借鉴国外石油代替及生物能源发展经验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三

1907年,汽车发明人福特制造出第一台燃烧纯乙醇的发动机;20世纪30年代,不少国家用醇类燃烧替代石油作为车用能源;中国==战争时期,我方不少汽车就是用乙醇作为燃料。但真正形成替代石油的产业,国外发展历史已约20多年。

根据发展改革委的调查,以美国、巴西为主的燃料乙醇替代石油产业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一,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